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目标与能力平衡的艺术


■王 丹 郜 越

战略问题是根本性问题。纵观历史,战略家们得以实现战略意图,无一不是科学运筹战略目标与战略能力,谨防两者脱节并使之达到恰当的平衡的过程。而科学运筹战略目标与战略能力,就必须注重前瞻性判断,掌握战略主动权,适时实施战略迂回,以保持战略活力。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注重战略预判。所谓战略预判,就是要把握形势发展趋势,进行动态和有预见的判断。对形势进行有预见的判断,在战略判断中是最难把握的,但又是最需要的。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基于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的全面分析,作出了许多科学的判断,并成功预见到战争的胜利。如果战略判断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则必然大大削弱战略指导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入侵苏联前,早有迹象表明德国可能在春天入侵苏联,但并没有引起斯大林高度重视。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全面入侵苏联,苏联为战略预警不足付出了惨重代价。准确进行战略预判,必须要注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分析战略环境中各种可能决定结果的元素,把握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略主动。战略主动权是在战争或其他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上所具有的自主行动能力。掌握和保持战略主动权是夺取胜利的关键,在战略指导上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走是脱离被动恢复主动的主要的方法”。四渡赤水就是通过“走”,历经三个月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围剿之间,抓住有利战机,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给中国革命战争带来了新的曙光。而失去战略主动权,则会使其立于被动局面而最终导致失败。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国以少胜多击败日本,取得初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胜利,而日本则逐步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把握战略主动权,需要正确认识获取主动的条件,着眼国家利益,全面判断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内及周边安全环境,综合分析战争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敌我力量对比,并准确评估战略风险。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选准战略切口。是正面进攻还是战略迂回,对战争全局有重要影响。当一方未能处于绝对优势,或为提高战略进攻效能,战略迂回就不失为好的选择。战略迂回是为达成一定战略目的,战略集团使用部分兵力或主力绕向敌翼侧或后方的作战行动。正所谓“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绕过“马奇诺防线”向阿登地区发起了快速突击,对法国腹地进行远距离的战略迂回,一举攻占了法国。在战略博弈中,正因为考虑到制约条件和限定范围,所以采取谋略和迂回的方式,知所进退。正如英国军事理论家、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所说:“在战略上,那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实施战略迂回,需要有完善的国家战略体制作为支撑,需要发扬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具备过人的胆识和勇气,能够快速整合部署各类战略资源,以有效应对突发紧急重大的安全事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