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维修尖兵”这样炼成


■谢 思 谢 安 本报特约记者 吴科儒

演练激烈进行,暴雨仍在倾泻,野战车间焊花四溅。第73集团军某旅一级军士长柳强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继续拿着焊枪,对一台底盘受损的装甲战车进行紧急抢修。

这段时间,该旅在复杂条件下开展装备适应性训练,跨区远程机动、陌生地域奔袭、昼夜连续突击……一系列带战术背景的实战实训任务,无疑加大了装备保障难度。大雨停歇,当柳强完成最后一辆装甲车检修,已是半夜。

提起柳强,指导员伍剑明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这位老兵骨子里始终有一股敢打敢拼的劲头。”

某次重大军事演习,有一门火炮发生故障,无法继续操作。此时,炮管内温度过高,如果发生炸膛,后果不堪设想。柳强迅速穿上排爆服,火速奔向发射阵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柳强仔细观察炮管,尝试再次击发炮弹,但没有成功,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应该是部分未充分燃烧的火药,堵塞了炮膛。”只见柳强沉思片刻,迅速判明故障。他打开炮闩,小心翼翼地取出未爆炮弹,把炮管清理干净。险情宣告解除!

其实,像这样大大小小的险情,柳强经历了不下百余次,他10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越是危险的岗位,就越需要有人顶上!”在高风险岗位坚守20多年,柳强初心如磐。

几年前,随着部队调整改革,柳强从一名高炮维修技师转岗为火炮维修技师。他从火炮基础理论开始学起,查资料、背理论、做笔记,没有图纸就拆零件熟悉构造,遇到疑难问题就找厂家师傅请教,像燕子垒窝一样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此过程中,他不断挖掘新装备技战术潜能,先后探索改进某型突击车火炮击发操作流程、电路保护机制和炮塔回转装置,大大降低了该型火炮故障率。

在本职岗位精益求精、执着追求,使柳强练就了“一看就懂、一摸就准”的绝活。这些年,他研究出一套针对不同装备类别、不同损伤程度的排障流程,总结出“听声、辨形、探温、嗅味”的排障方法,并在全旅推广。

一句话颁奖辞:目标:精武强能;方法:敢打敢拼!一个老兵的“成功秘诀”并不复杂,就是不断突破自我,把专业练精练过硬。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