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走进“大嶝岛战斗模范连”——

一个连队的“历史情景剧”


■本报记者 杨 悦 通讯员 杨 湛

“大嶝岛战斗模范连”,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很陌生的名字。

2019年10月1日,它出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作为战旗方队的第12面战旗参加了检阅。

时光退回70年前,1949年10月9日,开国大典落幕不久,这支前身为28军84师251团5连的队伍,在厦门大嶝岛打响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斗,为全国解放进行“最后一搏”。

他们用染红岛礁的鲜血,和永远留在岛上的年轻生命换来了胜利,换来了那面将大嶝岛写进他们名字的战旗——“大嶝岛战斗模范连”。

如今的“大嶝岛战斗模范连”,已转隶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二中队。

年轻一代的官兵们将大嶝岛战斗的故事写进了情景剧里,让自己在一遍遍演出中,走进那段满载荣光的历史。

从上世纪走来,二中队的情景剧列表沿着老连队足迹一路更新。历史风云的舞台上,他们留下的每一个重要足印,都被编撰成剧目,成为连队发展的真实写照。

舞台之上,一场场“历史情景剧”精彩纷呈;舞台之下,这支队伍也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对于“大嶝岛战斗模范连”每一名官兵而言,他们既是情景剧的表演者,也是“大嶝岛战斗模范连”历史的缔造者。

属于这个英雄连队的未来“剧本”,注定也将由年轻一代的官兵们书写。

开幕——

当新中国揭幕的号角吹响时,他们却倒下了

这次表演,王茂帆依然没有台词。

当兵5年,5次站上中队情景剧舞台,王茂帆5次出演了剧目中的“背景板”。

来到这个标兵中队前,18岁的王茂帆像多数战友一样,对二中队引以为傲的“大嶝岛战斗模范连”战旗和它背后的历史故事一无所知。

5年后,站在明亮的舞台上,穿着灰色老式军装,王茂帆和战友跟着电波传递的战场音效“冲锋陷阵”。此时的他,早已把这段久远的历史故事,刻进自己的骨血。

“跟我冲!”随着舞台上“连长”一声高呼,王茂帆和战友一往无前地“冲杀”而去……

年轻热血的呐喊穿过通明的礼堂,穿透历史的尘嚣,回到7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

当开国大典上的《义勇军进行曲》奏罢,迢迢山河的无数城镇乡村,处处升起五星红旗,一支队伍仍在东南沿海的硝烟之中奔袭。

那是1949年10月9日的雨夜,5连官兵登上大嶝岛,与据守在此的国民党部队正面激战。

弹药打完了,换上刺刀接着冲;战友们前仆后继倒下,衣襟浸透鲜血也要冲……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全连120多名官兵打得仅剩20余人。

终于,大嶝岛胜利解放,近百名年轻官兵用生命换来这面“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的战旗。

彼时的北京,为新中国揭幕的号角早已吹响,他们却倒下了。

“临近正午,交战进入白热化……”耳边的旁白声抑扬顿挫,王茂帆保持着定格的姿势,脑海中反复排练着接下来的动作。

头顶灯光灿白,汇聚在讲述人身上,汇聚在承载了剧情高潮的“连长”“排长”身上。王茂帆踩在光明与阴影的边缘,静静地扮演“背景板”。

这不是他第一次上台。老班长们陆续退伍后,王茂帆也算得上个“副导演”,肩负起给新同志讲台词、排走位、指导表演的担子。

夜幕下的礼堂空旷而安静,第一次排演,王茂帆和战友在舞台上推脚本、定角色。排长问他,要不要挑个重要角色来演。他摇头拒绝:“我普通话不好,有台词的角色还是让更合适的人来吧,我怕演砸了。”

“主角、配角都很重要。”王茂帆心中很满足。每次排演,战友们都要“竞争上岗”,对他而言,“能参与就已经很光荣了”。

王茂帆并不知道自己扮演的士兵是谁,不知道他的家乡在哪,生命定格在哪个年龄。

在那段真实的历史中,除了连长王荣奎、排长龙大山等人有名有姓,其余牺牲的近百名官兵,并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都是战场上的主角。”王茂帆说。

当年,战场之上,那些牺牲的战士没人认识,那场“黎明时刻”的战斗鲜为人知,但在共和国的光辉岁月里,他们注定是不可或缺的一节。

如今,舞台之上,王茂帆感到,能以这种方式重现那些先辈的故事,并向他们致敬,是件荣耀的事。

2019年10月1日,日夜忙于任务训练的中队官兵,终于腾出时间,坐在驻训地的简陋操场上,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直播。

虽已入秋,南方海滨之城的暑热丝毫未减。王茂帆和战友们坐在队伍中间,静静等待着神圣时刻的到来。

《钢铁洪流进行曲》的前奏响起,战旗方队穿过长安街的人潮,缓缓驶来。

“看!我们的战旗!”不知是谁最先看到了“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的字样,这面鲜红的战旗在风中猎猎飘扬。

王茂帆来不及反应,便听到中队长吴高怀坚定而洪亮的口令:

“起立——敬礼!”

“刷”!中队官兵整齐划一起身,凝望屏幕,对着远在天安门前的战旗,虔诚地敬礼。

“看着我们的战旗出现在受阅方队中,特别自豪。就好像它载着我们中队所有战友,一起走过了天安门。”指导员蔡东澜说。

起立敬礼的瞬间,王茂帆把身躯和手臂绷得紧紧的,心底爆发出强烈的自豪。队伍中,兄弟单位的战友从左右投来注视的目光;音响里,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仍在演奏。

“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的名字,聚着光投射在二中队每一名官兵的身上。“那一刻,就像突然拥有了‘主角光环’。”王茂帆笑着说。

重映——

这支队伍已习惯穿梭于水火之中,出现在共和国任何一个需要他们的角落

英雄,总是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沿中队荣誉室的轨迹行来,穿过战争年代的峥嵘,你能从平静的和平年代,不时感受到这支部队的英雄风采。

驻农场,援建隧道,转隶武警部队……他们一边转型建设,一边战备训练,一边施工抢险。在一次次挺身而出中,他们获得“学硬骨头六连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这支队伍已习惯穿梭于水火之中,出现在共和国任何一个需要他们的角落。

中士谢旺曾参与过一场“九八抗洪”的情景剧演出。这出剧目,讲述了中队在1998年抗洪抢险时发生的真实故事。

22年前,江西九江大堤上,风雨交加。官兵们身着迷彩的背影坚定地挡在滚滚浊浪前,以血肉之躯与洪水相抗。排长于鹏军带领全排固守堤口,打桩的手上磨得满是血泡。夜晚休息,他双手抬不起来,是指导员一口一口喂他吃完了晚饭。

舞台上,谢旺扮演了那名为排长喂饭的指导员。他没有经历过1998年那样艰险的抗洪,但来到中队参与的每次救灾抢险,好像都刻着前辈战友的精神印记。

谢旺忘不了那天的坂东农贸市场,忘不了在福建闽清抗击台风的日日夜夜。

台风席卷的狼藉波及了整座县城,封闭的室内农贸市场里灌满淤泥,一脚踩下去就漫到膝盖。污浊下掩埋着许多禽畜的尸体,在暑气的发酵下散发出难言的气味。大型工具进不去,官兵们只能蹚进泥里,靠着木板和铁锹一铲一铲地清理淤泥。

发生在2016年的这段故事,2年后被官兵们搬上了舞台。聚光灯下,“连长”在战友搀扶下,从脚下取出一枚铁钉。

谢旺想起那晚,他们在农贸市场连续干了4个多小时,回到宿营地才知道,连长脚底扎进了一根4厘米的铁钉。钉子拔出来时,锈迹与鲜血混在一起,已经染得黑红。

“干活的时候,连长什么也没说。回去我们才发现,他靴子里面都是血。”谢旺说。

坐在台下,看着战友们表演那些熟悉的故事,谢旺脑子里跟走马灯似的,闪过闽清的一幕幕画面:被腐臭熏得吃不下饭的夜晚,他只能硬塞两个面包充饥;为了“抢夺”帮忙的车辆,他和战友在马路上“看到车就拦”;清淤清得疲惫不堪时,有人唱起连歌,大家就跟着吼,“发了疯一样”把活一口气干完……

“现在回想起来,有心酸,有劳累,也有好笑。”谢旺百感交集。

百姓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是哪支部队。家人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任务完成后给家里打电话,谢旺也没告诉父母自己去干了什么。

他们总是这样,闻令而动,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来时赴汤蹈火,去时一默如雷。

下士王健记得,队伍离开闽清那天,老百姓挤在街边为他们送行,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喊着“武警叔叔辛苦了”,然后冲他们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王健心中很满足:那一瞬间,他感到自己“变成了人民的依靠”。

指导员蔡东澜记忆里藏着这样一幅画面——

父母抱着5岁大的他,爬上九江的堤坝,看下面的武警官兵扛着沙袋,不动如山地挡在波涛之前。

1998年,蔡东澜一家是受灾群众的一员。他没想到,多年后他来到的这支队伍,也曾在他儿时的回忆中登场。

22年前,他在大堤上见到的武警官兵,是否就有他的中队?

“这可能就是命运的牵引。有种说不清的缘分把我带到这里,让我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蔡东澜感慨万千。

入伍7年,谢旺习惯了穿梭于水火间的岁月。他曾花整夜扑灭一场山火,累得在烧焦的枇杷园里席地而眠;他曾站在与各国领导人相距5公里的地铁站里,于熙攘的人潮中守护G20峰会的安全;他曾守在人迹罕至的油库前,顶着烈阳,看油罐车循环往复地驶过眼前……

谢旺记得枇杷园主人道谢时,那沾满鼻涕眼泪的脸;他也记得地铁站里来往的同龄人,朝自己投来羡慕的目光。

对于他与他的战友而言,只要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能配得上中队光荣的名字,就足够了——即使未曾留下过姓名。

待续——

前浪波澜壮阔,后浪奔涌不息

中队的情景剧列表又添了新剧目,取材自中队最新的现实生活。

这一回,谢旺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在了舞台上。

这出建制连比武的情景剧,包含3幕相隔20年的情景——

1996年,战士黄林成顶着40℃高温,在烈日炙烤的风化石上连续作业;2005年,炊事班长赵建军为了连队的成绩,拖着骨裂的脚踝,忍痛完成所有课目考核;2017年,班长谢旺因鞋子不慎掉落,赤脚跑完400米障碍全程,并取得第一。

曾经,谢旺听着赵建军的故事,懵懵懂懂地来到中队;后来,他从青涩的新兵,成长为和赵班长同样坚强的战士。

谢旺至今忘不了,7年前,新兵班长对他吼的一句话。

作为标兵单位5连的“预备”士兵,本来体能成绩突出的谢旺,那天下午却在3公里考核中“半途而废”——辛辣的空气刮过鼻腔,炽烈的阳光晃得眼前发白,他跑着跑着突然放缓脚步,自暴自弃地走起来。

“谢旺!”班长的喊声惊醒了他。“作为5连的兵,如果你连3公里都跑不下去,我这个班长做得太失败了!”

听到班长失望的怒吼,谢旺心中一震,惭愧与不甘一瞬间涌上头顶。

他嘶吼着跑完后半程。最后,原本有望冲冠的班级只得了第二名。

“班长说:在5连,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谢旺回忆道。那天的愧疚,深深烙进了他心底。他第一次感受到荣誉之于这支队伍的意义,感受到自己对这份荣誉的责任。

2017年,在参加那次400米障碍跑时,谢旺从2米高的障碍墙跃下,鞋子突然掉落,他的脚杵到板结的黄土地上,一下就麻了。

“不能停!”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谢旺赤着脚翻过高墙,爬过云梯,穿过高低台……越过终点的一刹那,战友们冲过来搀住他。此时,他的脚已经着不了地,脚后跟“肿得跟馒头一样”。

“我们中队当了30多年标兵单位,基本都是第一名。”指导员蔡东澜说。支队下发的训练大纲,他们往往会在按纲施行的基础上继续深研。上级试验作战方式,也总拿他们中队当蓝本。现任中队长吴高怀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仍在传承着中队的传统。

“在这里会有一种使命感:不做到最好,就对不起中队的名字。”蔡东澜说。

入伍2年,黄海滨先是被班长带着进荣誉室,后来常常自己跑到这里。他在这里读大嶝岛的血战,看谢旺班长的“传奇”,然后在一排排荣誉牌匾前驻足凝视。

“每次去那儿,我都会变得更坚定。”黄海滨说。这个曾经“凡事都漠不关心”的上等兵渐渐融入了集体。今年6月,黄海滨主动报名参与了那场讲述“大嶝岛战斗”的情景剧,在舞台上“穿越时光”,将这段历史讲给新一茬官兵。

“荣誉、使命、血性”。荣誉室前这6字的队魂队训,悄然改变了许多官兵的人生轨迹。

那一刻,徐少振感到很神奇。

2019年10月,还在新兵连的他,在国庆阅兵的镜头中,一眼扫到“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的战旗。当时他还在心中感慨:“这名字怎么这么长!”2020年1月,被分到二中队的第一天,他就亲眼见到了这面战旗。

因为入伍时中队已在外驻训半年,徐少振没有回过营区:“我听老同志讲了很多,老营区、训练场、荣誉室……”

对于一代代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他有很多期待。荣誉室墙上,挂满了每一代官兵的光荣战绩。当被问及“想不想也挣个荣誉挂进去”时,徐少振有些不好意思:“我还差得很远。”

“但是,当然想。”他回答道。

在中队跋涉的足迹中,有前浪掀起波涛,亦有后浪奔涌不息。后浪变作前浪,又会有新的后浪跟上脚步。

王健回想起第一次踏进荣誉室的心情,感到一种轮回般的圆满——他曾希望在这里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愿望已然实现。闽清抗击台风、G20与金砖峰会执勤、每年的比武考核……他们的足迹,不断将二中队的剧目清单续得更长。

“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中队的“历史情景剧”,也随着一代代官兵的加入不断更新。他们今天所做的每件事,都在变成中队“历史情景剧”的最新脚本。

“即使将来我离开了,也会有下一茬官兵,来演出我们的故事。”王健满怀憧憬。

图①: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二中队官兵在进行匕首操训练。

图②:2016年,中队官兵在福建闽清抗击台风,清理淤泥。

图③:上等兵黄海滨在情景剧舞台上,讲述“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的故事。

陈思宇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