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武陵山险,“天路”修到红军村

——“记者老区行”系列报道·武陵山篇


■佘梦钰 乔振友  中国国防报记者  陈 静

“睡到那半夜过,门口在过兵……大家不要怕,这是贺龙军……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

这首名为《门口挂盏灯》的民谣,讲述的是当年红军与湖南省桑植县人民鱼水情深的故事。桑植是贺龙元帅的故乡,也是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长征精神深深烙印在桑植人民心中。而湖南省军区32年来接力帮扶该县脱贫攻坚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时间回溯到1988年夏,时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的蒋金流来到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桑植县利福塔乡。走一路,看一路,眼泪流一路,他不曾想到,老区人民还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有的靠红薯、苞谷充饥;有的全家没有一件不打补丁的衣服……

这一切,让省军区党委一班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年这个不足10万人口的小山城,有1.3万人参加红军,许多人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要让老区的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于是,从1988年6月开始,湖南省军区启动“桑植扶贫工程”,从机关选派干部常年驻点帮扶,一帮就是32年。

今年夏天,记者来到桑植县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因当年有10名红军在此牺牲而得名红军村。

细雨绵绵,云雾满山。驱车沿蜿蜒曲折的盘山道艰难前行,仿佛走在云端。省军区驻桑植第24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杨凯告诉记者,村民把这条路称为“天路”。

要想富,先修路。然而两年前杨凯带着两名队员入驻该村时却发现,红军村当时几乎无路可走。

杨凯清晰地记得那个大雨过后的清晨,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站在被山洪冲断的山路前捂着耳朵大哭。那是村里连接山外唯一的路,每遇大雨,就被拦腰截断,村民只能望路兴叹。

红军村的路平均海拔1000多米,依山而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因山体多是风化岩,经常边修边垮。

“不把红军村的路修好,我就向上级申请处分!”杨凯向村民们立下军令状。

军人,一诺千金。然而,在红军村修路,难度却超乎他的想象。好不容易筹集资金在水毁路段修建了一座桥,却再次被山洪冲毁。失败了,从头再来!通过研究论证、科学施工,几个月后,一座可以对抗山洪的坚固桥梁终于建成。修的是桥,连的是心。为感谢亲人解放军,村民们在桥头立了一块石碑,上刻“八一桥”。

红军村要修的路何止这一条。杨凯得知村子后山有上万亩野生粽叶林,村里的老百姓大多靠采粽叶为生。由于没有路,村民只能凌晨三四点起床,背着背篓爬六七个小时的山路上山采摘粽叶,下午一点前必须往回走,否则天一黑就可能在深山里迷路。

红军村出产的粽叶品质上乘,但因道路不通,山外的客户进不来。于是,工作队决定修一条直通后山粽叶林的“产业路”。为了筹措资金,杨凯多次往返奔波于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领导被杨凯一心为老区脱贫奔走的精神感动,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两年来,省军区及工作队在海拔1300米的山上修筑了一条公路。从此,深藏在高山中的粽叶变成了“金叶”。近两年,村民仅靠粽叶产业一项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高标准完成“户脱贫、村出列”任务。

短评

扎实做好交通扶贫工作

■程 波

阻则穷,通则富,一条路足以穿越贫穷通向富裕。湖南省军区驻点帮扶桑植县红军村以来,不仅修好了曾经的“天路”,而且打通了进山的“产业路”,让“云雾满山、粽叶飘香”的生态美景,成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聚宝盆”。脱贫攻坚,交通先行。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着农业农村发展。对标全面小康目标任务,扎实做好交通扶贫工作,要尽快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让老区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