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近期比较“火”。从7月12日开始,“好人理查德”号、“基萨奇山”号两栖攻击舰以及建造中的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在9天内相继失火。
事实上,不仅美国海军无法躲避“火魔”袭击,其他国家的海军也曾发生过不少类似情况,只是美国海军的火灾最近有点频繁。
可以说,火灾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海军的“老大难”问题。为何火患总是如影随形、难以消灭?现代作战舰艇有哪些防火高招?火灾背后又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深思?且看——
终日与水相伴,火从哪里来
据不完全统计,近半个世纪来,除战争中遇袭起火外,全球公开报道的军舰火灾多达数百起,这其中有万吨巨舰,有百吨小艇,还有被海水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潜艇。纵观这些事故案例,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属性是诱发火灾的“罪魁祸首”。
不安全状态集中体现在舰艇建造、维修、改装过程中。在此期间,舰艇的安全防护机制基本处于“休眠”状态,船舱内经常可见油漆、木箱、泡沫、电缆等易燃物。电焊等作业产生的小火花四处飞溅,极易引发明火。2013年4月,英国皇家海军一艘停泊在德文波特造船厂的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进行焊接工作时,外壳保护覆盖物起火。2019年6月,印度海军“维沙卡帕特南”号导弹驱逐舰在舾装时发生火灾。此次美海军“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和“肯尼迪”号航母的失火均发生在造船厂。实际上,造船厂和港口是绝大多数舰艇火灾事故的发生地。
不安全行为大多表现为舰员不遵守安全管理规定。2007年12月,日本海上自卫队“白根”号驱逐舰一名舰员私自使用与舰上电源制式不兼容的电器,引发大火。2008年5月,美海军“华盛顿”号航母在为编队内一艘护卫舰提供补给时发生火灾,事故原因是水兵违规乱扔烟头,引燃了辅助锅炉舱违规堆放的易燃油料。2014年11月,俄黑海舰队“刻赤”号反潜舰舰员违规用柴油发电机干燥衣服,导致舰艉起火。
作战舰艇携带大量弹药、油料,容易着火的不安全属性与生俱来。1967年7月,美海军“福莱斯特”号航母发生的火灾是美海军历史上最严重的舰艇失火事故。导致严重后果的主因,正是舰载机油箱的“火上浇油”和所携带导弹的连锁爆炸。2013年8月,印度海军“辛杜拉克沙克”号潜艇因错误操作导致潜射导弹在舱内爆炸起火。俄海军“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反潜舰在2008年、“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在2019年也曾因油料系统故障引发火灾。
除了上述原因,海上交通事故也会引发意外火灾。2009年10月,日本海上自卫队“鞍马”号驱逐舰与一艘韩国货船相撞后起火燃烧。2011年1月,印度海军一艘利安德级护卫舰与商船碰撞后起火沉没。
不难发现,作战舰艇所处环境、所属人员、所用部件等任何一个因素发挥负作用都可能招致火灾。
舰艇舱室狭小,烈焰难扑救
作战舰艇舱室空间狭小、通风条件差。一方面,局部着火后热量不易散发,加之金属舱壁热传导效果较好,很容易引发邻近舱室着火,不仅加速火势蔓延,而且给接近火区、查明火情带来较大难度;另一方面,舰上消防人员难以有效展开扑救,且为了保持舰艇稳定,用水也需谨慎,这让灭火行动受到较大限制。
此外,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战舰艇安装的电子电气设备越来越多。舰体中布满了电缆光纤,这些易燃物无形中会进一步助长“火魔”气焰。所以,舰艇失火往往很难迅速扑灭。
2019年12月,俄海军“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在大修时失火,灭火行动用了12个小时。今年6月,法国海军“珍珠号”攻击核潜艇突发大火,100多名舰岸消防人员和1艘灭火船共同努力,用了14个小时才将其扑灭。今年7月,烈火更是将美海军“好人理查德”号烧烤了4天4夜才罢休。长时间的焚烧必然会给舰艇带来极大损伤。
如果失火舰艇是主战装备,即便是小型火灾也会对舰艇战斗力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2018年7月,意大利海军“火山”号后勤支援舰因舾装时发生火灾推迟服役,一度给意法两国联合打造的未来海上补给项目蒙上一层阴影。
一般而言,发生过严重火灾的军舰会退出一线服役,有些会被改装成训练舰,用于损管练习。
当然,在战略需求紧迫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例外。1960年10月,美海军“星座”号航母发生严重火灾,为了维持足够的航母规模以对抗苏联“红海军”,美海军耗资5000多万美元将其修缮一新。要知道,当时“星座”号航母的造价只有2.5亿美元左右。
防探灭三板斧,降魔自有招
既然惹不起“火魔”,那么就必须尽力躲开它或迅速将其降伏,以减少损失。经过数百年发展,现代作战舰艇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可靠的消防体系,包括防、探、灭三招。
第一招:“防”,通常采取划分防火区域和使用防火材料的办法。
划分防火区域是为了保证在发生火灾事故后能将火势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对于一般舰艇,设计师会将舰体和上层建筑以一定耐火级别划分为若干纵向防火区。
如果是航母这类大型水面舰艇,还会以甲板为边界设置防火水平区。
此外,在舰艇作战室、机要室等关键舱室,以及弹药室等高危舱室也会设置防火边界。不同舱室和防火区域之间会使用耐火材料进行阻隔,而舰上几乎所有设备外包、家具、玻璃等都会采用阻燃材料。
第二招:“探”,指通过在舰艇内部布设传感器,对火情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及时报警。舰艇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火灾的危险程度和火灾发生时的可能燃烧产物,选择在不同部位安装感温、感烟、感光等不同类型传感器,以保证消防系统能正确、迅速地探测舰艇上发生的火灾情况。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一般至少配备两路电源并能自动切换,以保证系统处于不间断开启状态。一旦发生火灾,系统将通过声光信号向全舰人员发出警报,指示火灾发生部位,同时为舰艇损管部门提供火灾类型等信息。
第三招:“灭”,分为手动灭火和自动灭火两种模式。为了防止火灾探测预警系统误报导致的安全问题,作战舰艇一般都采用手动灭火模式。针对着火情况和部位,消防人员会选择不同灭火剂,比较常见的是水、泡沫、卤代烷和二氧化碳,不过,由于卤代烷对地球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各国海军都在逐渐减少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作战舰艇普遍安装了水幕系统,喷头分布在甲板和上层建筑周围,通过细微水流笼罩舰体外围,以达到降温灭火的目的。除了靠舰艇自身力量,舰艇指挥员还会根据所处地点呼叫邻近舰艇或岸上消防机构协助灭火。
军舰“拒绝”火灾,关键还在人
一边是几近完备的消防能力,一边是层出不穷的火灾事故。看似有点矛盾,实则蕴含客观规律。舰艇上,“水”与“火”的历次较量,给我们的启示不少,但要让火灾远离舰艇,关键还在于人。
首先,思想要重视。以美海军此次“三连烧”为例,如此密集的军舰火灾事故实属罕见。不过,如果从历史的维度来观察,就会发现这并不奇怪。上文提到的“星座”号航母在建造过程中,仅一年内就发生过42起小火灾,当时的纽约海军造船厂并没有进行足够反思和改进,最终导致堪称毁灭性的大火灾。
据美媒报道,2012年以来,美海军在可避免的造船厂事故中的物资损失,要比战斗损失或海上事故损失更大,并且事故后几乎没有采取补救措施。美国《福布斯》防务记者克雷格·霍普曾表示:“在多次警告后仍未采取行动,这是无法解释和不可原谅的。”
其次,管理要严格。舰艇火灾特别是高频次火灾可以部分反映出军队的装备使用维护能力和一国的造船工业水平。对世界各国海军舰艇发生火灾成因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火灾的发生都与舰艇或造船厂的管理水平有限脱不开关系,事故原因绝大部分是管理混乱、零部件不合格、舰员或工人操作不规范等等。
最后,训练要跟上。火灾也考验着一国海军的训练和战备能力。指挥员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最佳决策、舰员能否高效执行损管措施等,都直接决定着灭火效果。
图①:发生火灾后,处于扑救灭火状态的“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
图②:未发生火灾时的“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资料图片
版式设计:梁 晨
供图:石 峰
本版投稿邮箱:jfjbbqd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