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朝进士解缙有一个随机应变、急中生智的故事。某日,永乐皇帝要他在一把外国进贡的扇子上题写诗词。解缙看到扇面画的是沙漠风光,就题了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凉州词》。谁知他一时疏忽,竟将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皇帝在把玩欣赏之余,突然发现这一漏字,感觉解缙在嘲笑自己不懂古诗。于是勃然大怒,要求解缙作出解释,否则就定他欺君之罪。
解缙尽管内心惊惧,面上却不动声色,脑子里飞快想出了对策,赶紧对皇上说:“陛下,这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我根据他的作品重新创作的一首词,请允许我念给您听。”说完,便朗声念出:“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缙靠急中生智,最终化险为夷。
孙子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大凡行伍之人到了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不仅可以冒出勇劲来,豁出去决一死战,而且,紧急的客观情况,常能使人的精力高度集中,促使思维机器加速运转,在一瞬间爆发出智慧火花,形成克敌制胜的妙计良策。战争史上,关于急中生智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官兵在一次急行军中突遇美军飞机侦察,官兵急中生智,果断扔掉身上的伪装,大摇大摆地行进,反而骗过了美军飞行员。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受困于以军沙堤防线,一名工兵参谋焦急中想出用高压水泵开辟通路的方法,解决了埃军的燃眉之急。
现实中,官兵们经常感慨,参与国际维和、远洋护航、抢险救灾等任务时,平时积压在案头的训练难题很快便“一扫而光”。何以如此?原因恐怕就在于“紧急”二字。官兵们有一种面向战争、面向战场、面向生死的危机感,研究问题也就更现实,行动更迅速,办法更直接,这同样可以说是一种“急中生智”。相反,在和平环境里练兵,思想上如果没有绷紧随时准备打仗的弦,精神处于松弛状态,自然也就对联合作战、网络对抗等诸多难题急不出智来、拿不出招来。
急中生智当然好,但我们应该清醒看到,急中生智并非普遍规律。战争中,既有急中能生出智者,也有急中生不出智来,甚至急得团团转,以至于惊慌失措、频出乱子。这说明急中生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除了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等意志方面的因素外,最基本的还是要在平时多积累一些“生智”的材料——强化广采博学,多掌握一些现代战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底线思维,多设想一些未来战争的复杂情况和各种可能;强化从难从严,多组织一些贴近实战的对抗训练和演习。尽管平时准备再周密都不可能和战争的现实相吻合,但过细的预案和演练仍然是必需的,因为它基于一个简单的作战原理:“战时越感到熟悉,越不会仓皇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