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能否“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从哪里来?就是从懂得看“桅杆”中来。真正富有预见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从“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和规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对于中国抗战胜利,斯诺曾有过这样一段记述:“他(毛泽东)要我预先设想到日本将赢得所有重大的战斗……继后产生的是一个持久斗争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中,红军游击队将起主要作用……”毛泽东不仅在《论持久战》中预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更是几乎每次都对日军的重大军事行动有准确预判,做到了补牢于亡羊之前,绸缪于未雨之时。抗日战争的进程,也印证了毛泽东这位“窑洞里的预言家”的非凡洞察力。
一个人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能否“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前考虑、预先谋划,努力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习主席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
对个人来说,预见水平高,有时能救命;预见水平低,很可能丢命。比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这样写道:“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深山老林,松风乍起,必有猛兽,武松凭此警觉,躲过一劫。
对部队来说,预判得准能打胜仗。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第129师386旅一部于山西省平定县3天内同一地点“重叠设伏”的经典战例,就成于准确预判。战前,刘伯承研究日军作战特点后,判断日军为支援正太铁路主要方向作战,定会派部队实施迂回。首次伏击胜利后,刘伯承针对敌平定前线后勤告急的情况,又预判存有盲目自大思想的日寇,定会重走老路,便在老地方二次设伏。两次伏击战,我军均大获成功。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时,人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体。桅杆意味着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风向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从哪里来?就是从懂得看“桅杆”中来。真正富有预见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从“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和规律。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什么叫领导时说:“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如果无视、忽视或不懂、不善看“桅杆”,或将导致机遇的错失,让机遇擦肩而过;或老虎来了还以为是猫,结果难免猝不及防。
预判是一种意识,但比预判更重要的是应对预判的能力。《战国策》里有一个故事,晋国重臣智伯想攻打卫国,先送给卫君四百匹良马和一支白璧,群臣都来庆贺,唯南文子面带愁容。卫君问其故,南文子说:“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迅速将此言告知边防将士,要求加强戒备。后来,智伯果然起兵伐卫,因卫有防备,只好打道回府。
“胜利总是向那些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会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当前,我军建设总体是好的,但“不能由于一片光明而看不到背光的地方”。尤其要看到,现今我国安全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大,警惕“黑天鹅”,防范“灰犀牛”,更加需要我军加强预判。只有时刻保持见叶知秋的敏锐,对各种风险有“妖为鬼蜮必成灾”的高度警惕,坚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才能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