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把毕业答卷写在战位上


■唐晓轲

“硬核毕业,燃!”8月1日,火箭军工程大学以实战背景、复杂环境下的全流程全要素导弹发射为考卷,在导弹发射场给还没走出校门就具备上战场能力的学员颁发了毕业证。

8月上旬,陆军边海防学院在设置毕业考卷时,以检验第一任职能力为出发点,将理论与实践贯穿起来考,提前给学员打开了对接战场的“精武门”。学员们感叹,这样的毕业考试,“让我们到部队后无需岗前培训”。

毕业考核,既是军校学习的终点,也是步入部队的起点。网友们之所以点赞把考卷设在战位的毕业考试,正是因为这样的考核,使学员缩短了胜任未来基层岗位的“磨合期”,让学员实现了“从院校直接走向战场”。

让军校大门对接战场,一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从井冈山的红军学校,到瑞金的红军大学;从长征途中的干部团,到抗战时期的抗大,培养出的学员都是走出校门就能打仗的指挥员。长征路上,由工农红军学校改编的干部团在抢渡金沙江战斗中,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奔袭渡口,利用找到的两条船发起突袭,一举消灭对岸守敌,为大部队渡江赢得先机。1939年9月,正在野外训练的抗大二分校学员遭到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偷袭后,学员们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先敌展开、先敌开火,最终歼灭日军大部。

习主席反复强调,“打仗需要什么就练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当前,我军院校在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后,训练指向更直面战场,教学标准更贴近实战,在校门对接营门、操场直通战场的实战化教学中,为军队输送了一大批“即战型”人才。

然而,还有一些新毕业学员到部队后有“水土不服”、能力“倒挂”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学员自身的原因,也有院校教学设置的原因。比如,有的把军校当地方高校,重美化不重武化;有的搞自我设计,自己有什么就教什么,有什么优势就吆喝什么,教学缺乏实战性;有的缺少与部队信息化装备、实战化训练的对接,教育训练脱离部队、脱离实际。

战争总是不期而遇。我们不能让人才培养经过几个来回,等完全有作战能力再打仗,而应让毕业学员走出军校就能上战场。如果说军校是一个工厂,那么能打仗、打胜仗的学员就是“合格产品”。倘若出不了“合格产品”,军队院校就没有做到姓军为战。

课堂是个大概念,战场、操场都是课堂。军校的课堂,既应是“书声琅琅”的知识殿堂,也应是“刀光剑影”的练兵场;既应是军事理论、科学技术的创新池,也应是实战化训练的试验田。如果这个“熔炉”火力不够、温度不高,军校大门自然难以对接未来战场,军校学员也难以成为能打仗的战斗员。只有树立部队是“客户端”、实战是“检验场”的思想观念,用战斗力“标尺”量长短、用战斗力“镜子”照得失、用战斗力“筛子”去浮尘,才能使院校教学与部队实战实训衔接,与军事斗争准备呼应。

毕业考试,是到部队前的一次检验。其实,到部队后,考核才真正开始。我们相信,广大学员只要扎根基层,心系战场,真正想打仗、谋打仗,就一定能从学府高才变为军中良将。

(作者单位:陆军边海防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