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士兵开讲了:从“故事会”到“精品课”


■本报特约记者 相双喜 王钰凯 特约通讯员 李灰懿

寻找有故事的兵

○以讲故事的形式,策划一批“精品课”

○多角度呈现分享彼此精彩的奋斗故事

下士侯睿睿说,自己不擅长讲教育课。

然而当他站上讲台,开始讲自己的成长故事时,台下的战友都抬起了头,听得很认真。

没有配套的课件,没有视频、音乐,吸引大家的是侯睿睿一连串成绩背后的拼搏故事——他是国际陆军“体能与战斗技能”竞赛冠军,半个小时里,以1850个仰卧起坐打破赛事纪录。

这些参加训练或比武的成长故事,就像他身上轮廓分明的肌肉块般,硬核而有说服力。

故事讲完,台下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好几秒。这让教育干事陈章确信,策划组织这批“精品课”的切入点没有找错。

能不能用士兵讲自己成长故事的方式,来策划一批小微“精品课”?当时,政委倾听士兵成长故事这件事,已经在战友中引起一定反响。很多战士在网上留言,想知道所讲的故事内容。留意到这些反响和呼声,陈章就开始琢磨这件事。

在向旅里汇报了自己的设想后,他开始着手以这种讲故事的形式,策划这批“精品课”,教育活动名称定为“身边人开讲了”。

策划这样的精品课,先要有“讲故事的人”。已经给政委讲过故事的士兵算得上“富矿”之一,因为他们很多都是像侯睿睿这样在各种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的“有故事”的士兵。

宣传科科长易健认为:强军兴军征程中,新时代的官兵需要的是多元化的示范与激励,要想士兵在听战友的故事中产生共鸣、有所收获,就必须在不同层面来考虑和挑选有故事的讲述人。

最终,他们将故事讲述人的选择标准定为“有资历有故事的老兵、有成绩有荣誉的尖兵、专业强技术精的能人、爱学习求进步的典型”。

直招士官刘智宇入伍2年,论成绩、阅历,都不像有故事的人。

但在一次写作心得交流会上,刘智宇拿出4本厚厚的日记本,垒在一起,高度超过放在桌上的纸杯。

“我几乎每天都写日记,已经写了577天了。”他的这种坚持,立即引来陈章的关注。

“每天写日记看似简单,但真能坚持这么好的士兵寥寥无几。”随着刘智宇向陈章摊开他的日记本,陈章发现,刘智宇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他的日记里所记载的人和事,桩桩件件,都体现着对军营生活的热爱与关注,其中很多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故事性。

随着视角的调整和视野的扩大,越来越多有故事的战友,被纳入“精品课”故事讲述人名单。

很快,包括侯睿睿在内的首批10名士兵开始了小微“精品课”的试讲。

谈到策划这批小微“精品课”的最初设想,易健说:“就是想通过战友讲述自己的故事,多角度呈现拼搏进取、丰富多彩的军旅生活,通过分享故事,让更多战友得到思维的启发和精神的滋养。”

打磨有味道的“精品课”

○让有故事的兵首先把故事讲好

○完成从“故事会”到“精品课”的转变

“同一个故事,给政委讲和给战友讲,收效不一样。”

这是三级军士长关立恒的感受。

作为“精品课”的试讲者,关立恒在向战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时,发现台下有人开始交头接耳。这让他一时慌了神。

课后,关立恒主动去找战友们听取意见,有人提醒他:“你讲故事的语气不太恰当,让人听着像是在自吹自擂。”

从讲故事到“精品课”的距离有多远?赵新航对记者说:“不是太远,但也的确不近。”

一次试讲中,赵新航用了25分钟讲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且增设了现场问答环节。整堂课讲下来,时间超过30分钟。

“感觉像是在‘侃大山’。如果不限制时间,我能讲一下午。”一堂课下来,赵新航觉得很轻松,战友们却觉得问题不少,“中间内容拖沓,逻辑也不够清晰。”一名战友直言不讳。

作为策划组织者之一的陈章也发现,要达到小微“精品课”的预期目标并不容易。

真正面对战友时,很多故事讲述人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最普遍的问题是不知如何做好自身故事和理论的结合,不知如何去掌控局面,不知如何做才能“画龙点睛”……

有的故事讲述人在上台前开始像政工干部上大课那样备课、写教案,有的干脆直接围绕“如何当好骨干”,总结出一条条“经验”,一些战士直言“没听进去多少”。

如何完成从“讲故事”到“精品课”的转变?一次课后讨论中,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边庆军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讲自己的故事是讲述人最大的优势。如何讲好需要多管齐下。”

在这一建议下,该旅宣传科作出相应调整,故事讲述人不再需要去做与理论结合的功课,每次只需讲好自己的故事即可,而“画龙点睛”的工作交给了主持人。

宣传科给出的建议是:“讲述人要‘开小口,挖深井’,把每次讲述都当作自己的作品,雕刻得细致入微。”

他们还组织故事讲述人观看经典演讲视频,引导这些有故事的兵把讲述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

在此基础上,故事讲述人开始从故事时长、课件制作、演讲技巧等方面入手,不断细化完善自己的“作品”。

为准确把握讲故事时的语气,关立恒下载了一款演讲APP,每天花20分钟听优秀的演讲音视频。赵新航也开始有意培养“浓缩的就是精华”观念,开始对自己讲述的故事删繁就简,争取一语中的。

为进一步优化讲课效果,陈章制作了《分享人评分表》,供听过“精品课”试讲的战友打分。讲述人则可以对照统计结果,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在主持人的选择上,该旅宣传科也改变了当初由士兵担任主持人的做法,换成了连队主官任主持人。

这样,故事讲述人讲的是身边的故事,连队主官因为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点评得既有深度也更加精准,而且都是官兵们听得进、听得懂的朴实道理,授课效果顿时好了很多。

小微“精品课”火了

○讲故事的兵越来越多

○争当“有故事的兵”成为潮流

选晋为高级士官后,关立恒有过一段时间的困惑:“未来的路如何走,如何提升自己?”

现在,他这种困惑已云消雾散。关立恒说:“其他战友从我的成长故事中有所收获,我也从其他战友的分享中受益匪浅。”

关立恒说这句话有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该旅的故事讲述人队伍已扩大到40人,这里面既有义务兵和初级士官,也有中级、高级士官,这使得听故事的战友们时常能找到与自己情况类似的学习“样本”和赶超目标。

这种队伍规模上的变化,也有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更多的战友已经像关立恒那样,从“身边人开讲了”这项教育活动中受益。

其实,首批小微“精品课”正式推开前,就已经备受关注。

“当一个士兵受邀向政委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时,这个信息就在战友之间很快传开了。”陈章对记者说:“因为大家都会好奇,那些故事到底说了些啥。”

升级成“精品课”后,这些故事一一在战友面前呈现。很多战士开始用这些“有故事的兵”作为镜子来反观自己。比如,在侯睿睿和关立恒身上,战友们就开始分析成为尖兵历程背后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路径,并着手使自己的发展规划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

“这正是‘精品课’要达到的效果。”该旅宣传科科长易健说,“这样的讲述与分享,势必会催生更多战士敢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热情,使战士精武强能的实践,因有更多经验可以借鉴而事半功倍。”

如今,该旅的首批10名故事讲述人已到过不少连队试讲。每到一个连队,就会引发一阵热议。这些热议的背后,不仅仅是类似“揭秘”那样的吸引力,更多的是“精品课”内容所带来的心底共鸣。

李林超——这个曾在陆军综合格斗比武中夺得第二名的中士,平时不爱讲话。

那次,在连队课室,倾听了10名故事讲述人的成长故事和人生感悟后,他深受触动。

尤其是听了下士侯睿睿的成长故事后,李林超也出人意料地走上了讲台,“想和战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上次上讲台是在4年前。”李林超说,“从现在开始,我想做一些改变,也分享下自己的故事。”

李林超的临时试讲,成为处于探索阶段的“身边人开讲了”活动感染力的有力证明,也让该旅宣传科开始着手扩大故事讲述人的规模,初步形成了一个由40名有故事的士兵组成的讲述者队伍。

这40个有故事的兵,结合自身成长历程,形成了一批各有侧重及特色的小微“精品课”。各营连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故事讲述人以及他们带来的“精品课”。

同时,该旅宣传科将这40名士兵已经讲过的“精品课”视频上传到内部网络上,使“精品课”资源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推广。

“吃饭不能光吃主食,也要吃一些蔬菜、水果和点心,这样才能营养均衡健康成长。搞教育同样如此。”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边庆军介绍说,这些小微“精品课”,已经成为很多营连日常教育的重要补充。

小微“精品课”在各营连火了。考虑到故事讲述人的精力有限,该旅宣传科规定:故事讲述人每人每月最多提供5次现场授课,各营连预约现场授课每月不能超过2次。

易健告诉记者,下一步,给政委讲故事的兵都会被纳入故事讲述人队伍。他说:“100个兵,100堂小微‘精品课’,到那时,在现场授课方面,营连就有更多选择了。”

图片说明:在第76集团军某旅,士兵讲述的精彩故事大都来自火热的训练场。

图①:该旅某合成营官兵开展刺杀操课目训练,磨砺战斗作风和血性虎气。

图②③:该旅侦察营官兵利用野外地形进行格斗和战术训练。

李忠元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