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兵器大观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摇篮”里的脑控武器


■史 飞 何 娟

如果说大脑是人类了解自身的“终极疆域”,那么,这个“终极疆域”如今被“深度开发”的区域正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兵器界,近年来不少军事大国纷纷把目光投向这里,企图借助不断提升的脑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类似电影《阿凡达》里那样的脑控武器。

脑控武器以脑机接口技术为基础,将脑电信号作为驱动信号,代替人的肢体操作,实现对武器的控制。“脑机融合”能带来“人”“物”分离,并赋予武器装备“随心而动”的智能化特征,使得“感知即决策、决策即打击”成为可能。

目前,不少国家的科研团队正在研发脑控武器,如脑控无人飞机、脑控机器人等等。美军从本世纪初开始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由士兵大脑远程控制双足机器人、利用飞行员意念操控战机飞行模拟器,以及由人脑控制智能无人混合机群等。

俄罗斯、英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也积极研发具备人类识别、推理和判断能力的智能化武器装备,谋求人脑与武器的无缝对接。

总的来说,这种脑控武器的研发目前还处在技术“摇篮”里,在形成现实战斗力之前,还必须先解决“控脑”的问题。

“控脑”从技术层面上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了解人脑运行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测试与实验,畅通人脑与武器之间的信号沟通与联动,实现对武器的“心灵控制”;二是在此过程中排除不必要的外界干扰,增强人脑对外界影响、干扰甚至是攻击的防御能力,确保对脑控武器的正常操控。

在第一个层面,各国科研人员的研究如火如荼。在第二个层面,外界对人脑的影响与干扰已成为现实威胁。

实现脑控武器的实战化,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到脑控武器的继续研发。实际上,一些国家的军队建设已经从研发中获益。如一些研发成果,能帮助士兵更好地记忆所学知识,有效缩短技能训练周期。另一些成果,则能用来治疗官兵的创伤性脑损伤和应激障碍综合征,帮助受伤失忆的士兵读取脑部记录的各种信息。

展望未来,伴随相关技术的发展,脑波交互式的“脑脑协同”或将成为现实。如此,将可进一步增强部队协同作战的快速、精确和有效性。

绘图:周 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