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事业因得人而兴、因失人而衰,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史记》记载,刘邦有一次盛宴群臣,席间刘邦问各大臣打败项羽得天下的原因,群臣纷纷应答,但刘邦均不满意。最后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会用人、善用人是多么重要。
善用人前提是“会识人”。读《三国演义》,可看出刘备就有识才的慧眼、求才的诚意、聚才的贤能。他千方百计结交各路英豪,“桃园三结义”使关羽、张飞死心塌地跟随他,“三顾茅庐”终于打动诸葛亮出山。同样,如果诸葛亮得不到刘备的垂爱,即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也难以得到充分施展。战国时李悝曾提出识人“五法”,诸葛亮在《将苑》一书中提出识人“七观”,这些都是古人识才的智慧结晶。当然,识人的方法有很多,可列出若干条,但核心的是要按照习主席提出的“坚持好干部标准”等要求,在实践中识人看人。要善于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群众的感情、对待名利的态度、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实际上,越是困难大、问题多、矛盾突出,越是紧急时刻、危险时候,越能把人看清、看准。
善用人关键是“扬长避短”。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总是并存的。清代学者顾嗣协写过一首《杂兴》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道出了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原因。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在用人时,往往只盯人短处、不看人长处,或者先看短处、后看长处,或者根本不考虑人的长处和短处,“乱点鸳鸯谱”。这样下去,必然误人又误事,受影响的是单位的建设。俗话说:“牡丹娇艳,终不结果;枣花至小,方能成实。”所以,我们看人要看本质、看主流、看大节,善于发现一个人的长处,防止偏见和成见,而决不能把璞玉当顽石、把金沙当烂泥,做“张飞绣花,黛玉挂帅”的傻事。
善用人要害是“给予信任”。信任能给人动力,也能给人压力。一般而言,人们在一个单位工作,最怕领导不信任,最怕别人瞧不起,最怕“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作为领导,如果对这个也不信任,对那个也不放心,就会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就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局,就会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一个人潜能的发挥,既需要主观努力,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这就是要有一个施展才能的环境,而领导的信任和赏识,无疑是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树木择地而繁荣,名花适土而独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年,毛泽东重用徐向前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西路军失败后,作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压力很大,毛泽东对其抚慰有加,并予以重用。后来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是十分英明正确的。徐向前1948年率领不足6万人的队伍,一个月内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连战连捷的佳绩。这说明,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要有爱才之心、荐才之贤、用才之胆、聚才之法,充分信任下级,大胆起用人才。当然,信任不等于完全撒手,还要把使用与监督结合起来,交任务与明责任结合起来,奖与罚结合起来。惟此,才能确保一个干部健康成长、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郑州联勤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