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今年的高校毕业季注定不凡:隔屏相望,远程答辩;学位授予,云端举行……尽管各项毕业活动都搬到了线上,但学生们对母校的感恩,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畅想,却一点不曾减少。
近日,一首由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干事王润蕊原创的歌曲《春天的约定》,在国防大学公众号“云端”唱响,受到师生们的赞赏。作品借助音乐的感发力量,彰显了“摧伤虽多意愈厉”的无畏勇气。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力量,音乐就是其中之一。在艰难时刻,音乐能够润泽心灵、陶冶情操,给人以勇气和信心。沐浴在音乐中,人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高贵、人性的闪光和生活的美好,从而一扫阴霾,蓄积起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力量。
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小说《春潮》中写道:“我们无法描写萨宁读了这封信后的内心感受,没有一种言辞可以充分表达出这些深刻而强烈的、并且是不大清晰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只有用音乐才能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可见,音乐盈于耳、荡于心,化为最深沉醇厚的情感表达,具有超越语言的感染力。
这使我想起二战期间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康城之战。一名德军狙击手击毙了40名英军士兵。激战到深夜,战场上还有一名幸存的英军士兵杰克。身负重伤的杰克躺在地上,情不自禁地想念起远在家乡的亲人。而在战场的另一端,那名德军狙击手正举着枪瞄准了他。在与死神的凝视中,杰克颤抖着手,艰难地取出怀中随身携带的口琴,吹起了他曾经无比熟悉的爱尔兰民谣“丹尼少年”。曲毕,杰克摘下帽子,准备坦然地面对死亡。可是他等了片刻,枪声却没有响起,反而传来了同样悲伤的笛声。
次日,杰克被俘后,德军狙击手用不流利的英文对他说:“我听到你的曲子,想起了我在德国的未婚妻、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这令我始终无法开枪……”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可以超越语言、国界、战争的力量!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文艺是情感与思考的表达,承载和分享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它发自于心又作用于心,带给人们心灵的释放和精神的愉悦。比如疫情期间,一首首经典曲目跨越高山大海,隔空合唱、接力传递,以音乐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抚慰。
当英伦三岛的小学生用纯净的童声演唱《让世界充满爱》,当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当捷克爱乐乐团奏响《茉莉花》,及至近日,分散在海内外各地的中国音乐家“云合奏”经典曲目《红旗颂》,音乐不时激荡起人们心底的涟漪,引发情感共鸣。全球抗疫时刻,不知有多少人从音乐中获得了心灵慰藉,点亮希望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暴发以来,军队文艺工作者始终牢记使命担当,匠心打磨高品质的音乐作品,创作出众多表现中国军民战疫故事、抗疫精神的佳作,回应了时代关切,为听众传递出炽热满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