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视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木棉花盛开五羊城

——透视广东省广州市的国防情结


■陈祖峰 陈 美 朱金平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广场位于广州旧城中轴线上,见证了广州解放以及解放后几十年来的风雨路,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广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广场中央,有一尊肩扛小米袋,一手握步枪,一手捧鲜花的解放军战士的雕像,这就是广州解放纪念像,曾被评为羊城新八景。 杨城子摄

每年木棉花盛开时,“花城”广州火红一片。

作为一座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英雄城市,广东省广州市重视国防、崇敬英雄,所以选定木棉花为市花。木棉花又名英雄花,因此木棉树又称英雄树。在花城的万紫千红中,高大挺拔的木棉一枝独秀。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珠三角核心地带的这座现代国际大都市,只见珠江两岸高楼林立、华灯璀璨。珠江岸旁,一个个红色地标,承载着一段段红色记忆,见证了时代重大变革。

透过英雄的木棉花,我们感受到的是广州浓厚的国防情结。

英雄之树扎根深厚历史沃土

穿越历史的硝烟,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千年商都”广州,商业与军事、经济与战争总是紧密相随。从秦汉开始到唐宋元明清,从古代、近代到现代,莫不如此。

一座广州城,半部近代史。

作为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提起广州,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虎门销烟、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会联想到三元里抗英、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和黄埔军校。从革命先驱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叶挺、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张太雷等革命先烈,曾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演绎了生命的绝唱。

漫步广州街头,烈士陵园与各类纪念设施星罗棋布。位于起义路(原维新路)200号的广州起义纪念馆,门楼是一座外墙为黄色的白雕凸字形建筑,浓重的色彩让背后的历史意蕴更为深厚。

1927年12月11日凌晨,3颗耀眼的红色信号弹划破广州沉寂的夜空,广州起义爆发。当天上午,位于维新路的广州市公安局大楼楼顶,一面印有镰刀斧头的苏维埃红色大旗升起,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这个中国第一个在大城市建立的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

因敌我力量悬殊,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红花岗上放红花,血迹未干映彩霞。夺得政权声势众,中原革命走龙蛇。”在广州起义中浴血奋战以及经过战火洗礼的一大批军事人才,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条4公里不到的先烈路上,分布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等10多处纪念设施,广州警备区的办公大楼也矗立在这里。广州警备区领导告诉记者,广州重视英烈陵园的建设和管理,并将其作为加强市民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窗口。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革命烈士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当年高喊“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后英勇就义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时光流转,这里已建起供人瞻仰的纪念亭。每逢国庆节和清明节,广州市不少单位会在这里组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高大的木棉,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沃土。那些纪念英烈的陵园碑亭,就像历史的烛光,照亮着这座英雄城市群众前行的脚步。

大街小巷洋溢尊崇军人氛围

在今日之广州,不仅遍地可见挺拔的木棉,也能随处感受到崇军爱军的浓厚氛围。

大街小巷,与国防相关的标语、海报、灯箱、雕塑数不胜数;游人如织的广州塔“小蛮腰”上,不时闪动着与国防相关的公益广告;广州各大主流媒体平台上,军人的先进事迹、征兵介绍等内容占据不少篇幅;广州近年来举办的最美退役军人评选、国防大讲堂等群众性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又深入人心……

地处华南要冲的广州,是个驻军大市,每年接收的退役军人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安置随军家属量大、接收军休老干部多,有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近40万。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富裕起来的广州人,国防观念也与时俱进,从各级政府到普通市民,通过各种方式践行“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尊崇军人,最重要的是为驻军部队及官兵办实事。2016年以来,广州市设立专项资金提升企业军转干部待遇,落实自主择业军官改革性住房补贴;支持部队建设项目近500个,走访优抚对象2万多户,为现役军官和优抚对象办实事1000余件。

现役军人最担心的后路、后院、后代的“三后”问题,在广州得到有效破解。担任广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地方领导,将国防建设视为“党委工程”与“主官工程”,并做出专门批示:“有求必应、优先安排、优先协调、优先解决。”2019年,广州市创新安置办法,根据退役军人在部队服役期间的表现、服役时间的长短、职务的高低等进行打分,按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挑选工作。

面对安置岗位紧缺的矛盾,广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带头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军改期间,广州市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6500人;接收1万多名退役士兵,约占全省的45%;安置随军家属1289名,并优先安排与妥善解决7521名部队子女入学,圆满完成军改后军转复员干部、退役士兵、伤残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的接收安置任务。

为给退役军人找到理想就业岗位,广州市军地双方常态化举办退役军人就业洽谈会,现场提供优质就业岗位。近4年,广州市直接扶持和推荐8800多名退役军人创业就业,组织6000多名退役士兵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在广州,从政府机关到企事业单位,支持退役军人安置就业已成风尚。广州某通信公司和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打造党建交流平台,为退役军人优先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广州一医药集团先后安置退转军人千余人;一民营企业家先后捐资2000多万元支持部队建设,并发动个体户支持拥军优属工作。

英雄之花已扎根并盛开于广州群众心中,不会凋谢。

国防观念根植于青少年心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广州积极开辟国防教育新阵地,在青少年群体厚植家国情怀,营造浓厚的崇军尚武氛围,提升大众对国防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共鸣。

走进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校园,只见操场上一队身着迷彩服的学生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动作利落规范。

学院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是学院学生军政教导大队的队员。这支队伍在2010年成立后,按照部队建制设立连排班,配备军事教员,统一住宿、统一管理。通过对队员进行政治、军事、管理、文化“四大素质培养”,打造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并以此作为标杆示范,带动提升全校学生整体素质。

扎实的国防教育取得喜人效果。该学院参军人数逐年增多,仅2019年就有202名在校生参军入伍,连续两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征兵先进单位”。

在河东中学,一群学生正身着统一配发的迷彩制服进行操枪训练,初二学生赵志博就是其中一员。“我的偶像是军人,也喜欢这身绿军装,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参军报国。”

在学校的“国防园”里,展示有各式各样的军用飞机、海军舰艇、坦克装甲车和导弹模型,连最新的歼-20、运-20飞机模型都一应俱全,吸引不少学生课余时间驻足观看。

“这些国防教育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在广大学生心田播种下国防的种子,让他们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国防教育,茁壮成长。”该校领导表示。

一花引得百花香。记者了解到,如今,广州所有中学均开设国防教育课,广州第41中学和邓世昌纪念小学等多所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他们还同驻军合作组建国防教育宣讲团,深入各大中小学进行宣讲。“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广州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识。

一座城市的未来,在于青年一代。把国防观念根植于青少年心田,延伸红色血脉,英雄之花将年年绽放、代代火红。

栏头题字:连俊义  

设    计: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