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科技公司高薪挖来不到1年的人才跳槽了。“我递交的课题半年了,也没回音;想给孩子换个好小学,人事部回话是‘这是私事,公司不管’;上个月出了点差错,批评挖苦的话很多,安慰鼓励的话没听到半句……”辞职信结尾,这名辞职的人才写道:“在这样冷漠的单位待着,憋屈。”
这个真实故事,让笔者想起一则波斯寓言:年轻人牵着一只羊走,路人说,羊跟你走,是因为你用绳子拴着它,并不是真心跟你。年轻人放开绳子,自己继续走,羊仍然跟着他。年轻人对路人说,他给羊饲料和水草,精心照顾它,拴住羊的并不是绳子,而是爱心。
水土流失的土地,难有百花齐放的盛景;人才流失的单位,难有持续发展的局面。人才队伍相对稳定,对个人成长和单位发展都有好处。如何留住人才,古人给出的方法是,“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上面那位拿着高薪的人才之所以选择离开,就是因为他所在的单位对他“富之”而没有“敬之”。
不可否认,待遇留人是必要的,因为“不忧贫”才能专注于“忧道”。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生存安全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更追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就像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凤凰,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何况,越是高层次的人才,越看重待遇之外的成长平台与精神追求。因此,给高薪也应给关心。
其实,古人在造“拴心留人”这个词时,也给我们支了留人高招——拴心。然而,个别单位片面认为“缺了谁地球都照样转”,对人才不关心、不上心、不用心,结果人才外流,事业受损。比如,战国时期的楚国,有吴起、商鞅、孙膑、范雎、尉缭子等一众令他国羡慕的人才。但楚国没能拴住这些人才的心,结果这些人才都投奔他国了。对于楚国的人才,史学家给出了两个典故:“惟楚有才”“楚才晋用”。这两个典故,一褒一贬,既道出了楚地藏龙卧虎的繁荣景象,又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
“拴心留人”四个字,写好容易做好难,一笔一画都考验着诚意与水平。拴什么、怎样拴,方法不一样,效果大不同。
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但是,无人赏识,便成了孤芳自赏,芳香埋没于空谷,价值得不到彰显。人才都是想干事的,让人有成就感的单位,人才都是舍不得离开的。正所谓,“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相反,要是没有良好的事业平台、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土壤,人才流入后依然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拴住人才的事业心,给他们搭建建功立业的广阔平台,他们就能扎下根来,用心工作,开心生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聂荣臻元帅到某火箭研制基地视察。看到极其简陋的食宿条件,他对陪同的基地领导严厉地说:“我这个勤务员没当好,这么数九寒天,让这些宝贵的人才住帐篷,如果冻坏一个人,你们得赔我。”一个“赔”字,暖透寒冬。今天,相比于当年物资匮乏的时代,我们不会为衣食住行发愁,更不会“冻坏一个人”,但“一条肠子空半截、也要省下科技粮”的真挚关爱,永远是激励官兵安心工作的强大动力。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精神上真诚关怀,既解“燃眉之急”,又解“后顾之忧”,真正这样做了,怎会担心人才会“孔雀东南飞”?
拴住人才的心,领导的包容心也很重要。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敌强我弱,我军很多将帅都吃过败仗,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都对指挥员和官兵予以充分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人才。人才遇挫时不“一棍子打死”,不让常坐冷板凳的他们受冷眼,对人才只设路标、不设路障,为他们弯腰为桥、挺立为梯,他们就会更加安心、尽心。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召县人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