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活动中,某单位参照央视《朗读者》节目,组织官兵“诵读革命烈士家书”;借鉴某卫视《声临其境》节目,开展“红色经典我来演”配音秀……这些文化活动一经推出,即受到官兵欢迎。
这些文化活动缘何吸引人?其中的奥妙在于,官兵置身其间,或聆听诵读,或观看演绎,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气息、信仰的力量和真挚的情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正如德国美学家立普斯所说:“一切审美的喜悦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如果用这句话为“代入感”作个注解,其要义就不难理解,即情同此理、感同身受。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开展的众多文化活动就贴近实际、颇具特色。红军长征时期,在“扩红”运动中,江西兴国县长冈乡成立了山歌宣传队。许多人是听了激动人心的山歌,受到教育和鼓舞,才报名参军的。那时,山歌甚至成了敌人惧怕的“武器”,当时流传着一首顺口溜:“一怕红军刀枪镇,二怕兴国山歌声。刀枪镇来头落地,山歌声来勾掉魂。”
在长征途中,为了应对敌方骑兵的袭击,陆定一和李伯钊根据骑兵作战的特点,创作了《打骑兵歌》和《打骑兵舞》,将打骑兵的要点编成歌词,在各部队推广普及后,有效帮助战士们克服了怕打骑兵的心理。革命先辈们生动的文化实践,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前辈走过的“路”,留下的“影”。这些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印记,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然而,红色文化很厚重,官兵却普遍年轻。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在年轻官兵中传递厚重的红色文化,找到开启他们心门的钥匙?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近年来,很多单位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注重在传承中与时代接轨,将光荣传统与时代元素有机融合,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企及、可亲近。教育者利用声、光、电和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巧妙设计、组织,把红色文化内容搬上讲台、舞台,送到官兵身边,让官兵从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让文化浸润更有“代入感”,除了借助各类载体创设情境、还原情景,官兵自身对于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感悟同样重要。对施教者来说,要注重强化官兵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营造文化氛围浓郁的营区环境熏陶和感染官兵,多开展接地气、聚人气的配合活动帮助官兵深化理解;对受教者来说,要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尤其要加强党史和军史的学习,学史明智、以史铸魂,让红色文化成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守护,收获自然会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