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赵晓红的微信时,我正在“塔子山战斗遗址”的松林里挖婆婆丁,赵晓红的一句“李佩芝奶奶走了”不啻晴天霹雳,我一下子瘫坐在地上。等稍微缓过神来,想赶去送奶奶一程时,赵晓红却说,奶奶身边全是医护人员,连她都不能近前,让我还是别去了。听了赵晓红的话,我忍不住泪如雨下……
李奶奶是河北威县六区贺钊镇人。年轻时,她眼力好、枪法准,作战勇敢。和李奶奶相识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那天,当我把师生代表领到李奶奶家,就此拉开了我们长达十多年的深情厚谊。
每次去,奶奶都给我们讲战争故事,每次都有新内容,老师们听得如痴如醉,学生们则围在奶奶身边不愿离开。奶奶拿出军功章和许多黑白照片给我们看,还脱下军装让我们试穿,帮我们系扣子。一张张军装照,把那些没去过奶奶家的师生们羡慕得不得了。
奶奶生活很简朴,脚上穿的拖鞋,密密麻麻用线缝着;奶奶的牙缸是战争年代的铁缸子,漆着“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还有奶奶家的窗帘、沙发套、电视机罩都旧了,家具也是老式的大柜子;厨房的垃圾桶是个破车筐,盛菜的铁盘子掉漆了;最糟糕的是客厅里的冰箱,“嗡嗡嗡”的噪音有点大。我们多次商量要集资给奶奶换个新的,奶奶总是摆手说,一点儿也不吵,战争年代比这吵多了。奶奶笑呵呵地说,能活到今天,她已经很知足。
奶奶爱笑。有一次,我们夸她识文断字,是个文化人,奶奶很受用地笑着;我们给她印歌词本,全是奶奶爱唱的歌,《为了谁》《红军不怕远征难》《社会主义好》……她认真地翻着看着,一直笑到最后一页;我们给她送电子体重秤,她立马戴上老花镜,左看右看,怯生生地问:“这是个什么东西?”当我们搀着她站上去时,她小心翼翼生怕踩坏了。数字显示奶奶的体重是112斤,她既好奇又兴奋,连着上去下来好几次,和淘气的小朋友差不多。
奶奶怕冷。夏天也穿毛衣毛裤,刚入秋,奶奶就穿上了棉裤。奶奶爱唱歌,最爱唱《为了谁》。我们每次去,都给奶奶唱这首歌。学生们也会给奶奶表演各种节目,舞蹈、相声、小品、朗诵、课本剧……我们常和奶奶促膝谈心,她的家几乎变成了聊天室;我们一起唱歌,她的家就变成了演出现场。
奶奶心很细,我教她唱歌时,她搂着我的肩膀,边唱边捂嘴,我问她这是干什么呀?她说有“口气”怕熏到我不礼貌。有次去她家,奶奶从茶几底下拿出半瓶矿泉水说:“丫头,这是你上次喝剩下的,没舍得扔,一擦茶几就想起你来了。”感动得我掉了眼泪。
奶奶给我们的校刊起名《小草》,她关注学生们读书,鼓励学生们学好语文,还把《小草》送给老家的亲戚和战友的孩子们。每次去,我们都把介绍奶奶的书报拿给她,可每一次她都“委屈”地说,都让来家的领导和战友的孩子们拿走了,我们只得再给她一份。
记得有一次我和奶奶比个儿,奶奶1.74米,我才1.58米。我说完喽,坐火箭也撵不上奶奶了!奶奶高兴得像个孩子般笑了起来。
去年初夏的一天,我们端着盆、拿着馅儿去给奶奶包饺子。奶奶坐在床上,穿着她常穿的那件紫马甲,羊毛衫起了好多小球球,线衣还是那件老式散袖口的。奶奶不要人帮,用颤抖的手系着扣子,没想到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好像有预感似的,走时,奶奶拉着校长的手不放,像个小孩子一样哭着说,要常来呀!校长哭了,我们也哭了……十多年来,我们俨然成了一家人,有了成绩第一个向奶奶汇报,受到奶奶的鼓励,回去继续努力。我们分批次走进奶奶的家,就是想给学生们一种传承的力量,让他们别辜负了眼前身边的这一课。
遗憾的是,我们想尽办法,也没“诈”出奶奶的生日来;欣慰的是,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珍贵的照片,那么多难忘的瞬间,我还偷偷留下了奶奶掉在沙发上的一根白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我们学会了过简朴的生活,坚强而有韧性,永远乐观向上。在讲述战争故事时奶奶说过,“一个排上去了,一个人抱着一堆枪回来是常事”。生活在继续,战斗在继续,生活就是一场战斗。
奶奶就像漫山遍野的婆婆丁,不择土壤,种子遍地,那些金黄的小花指引着我,不一会儿就挖满了一布袋。下山时我低着头往回走,发现白色运动服上有许多棕色的小点点,心中猛然想起,婆婆丁也叫奶汁草!奶奶,难道是您跑来“看”我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