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西藏林芝地区,有一个重要的边境县——察隅县。在县城东北郊临近201省道处,掩映在一片松柏郁郁之下的,便是英雄坡纪念园。这里长眠着从西藏和平解放至和平建设西藏期间牺牲的447名革命烈士。
“以前由于条件限制,这些烈士分别安葬在红卫、沙玛、台地、吉公、日卡通5个地方。为更好地保护烈士安息之所、方便后人对先烈的祭拜与缅怀,英雄坡纪念园于2015年9月30日正式建成、开园。”与我一同来到纪念园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宣传股干事王翰霆介绍道。
众人步行上山,一路沉默寂静。
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0米、宽19米的纪念牌坊,正中镌刻着“英雄坡纪念园”6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藏东高原灿烂阳光的照射下,纪念牌坊熠熠生辉。
漫步在纪念牌坊至纪念碑的130级台阶上,园内墓碑上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一段段人物简介让我心潮起伏,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官兵浴血奋战的战斗场景……
“雪山开路英雄”肖明生,用生命奋勇开路,保障了全连和200多名民工安全翻越达秋拉雪山;副营长芦国屏,在强攻“老虎嘴”的战斗中,率三连官兵攻破敌三层地堡群,伤亡惨重,无力发起新的攻击,仍然坚守阵地,直至壮烈牺牲;加强营一连三排副班长李道修,负伤后不忍战友为救他而牺牲,高喊:“副连长,我不行了,你别管我,继续战斗,完成任务!”而后,他翻身滚下悬崖,壮烈牺牲……
墓区内,野花烂漫、松柏森森,一座座墓碑犹如他们的主人生前那样,庄严列阵、静静无言。当我的脚步停留在烈士刘荣炳的墓碑前时,那熟悉的名字与照片,令我不禁回想起去年结识的朱德华老人,以及那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寻亲之旅。
那一年,19岁的朱德华与回成都探亲的高原军人刘荣炳相识。两人一见钟情,第二天就领取了结婚证。新婚第34天,有任务在身的刘荣炳仅留下通联地址,就告别了新婚妻子返回部队。
也是在那一年,时任西藏军区某部四连尖刀班班长的刘荣炳,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噩耗传来,朱德华顿感天崩地裂。可由于当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朱德华一直无法准确获悉丈夫的牺牲地和安葬点,更无法前往祭奠。英年早逝的丈夫,成为朱德华心中多年的牵挂和解不开的结。
去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的亲戚在西藏察隅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网站上,查询到了一个同名同姓的烈士。几经核实,他们发现,这位烈士正是老人找寻了57年的丈夫刘荣炳!
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经过数天的艰难跋涉,76岁的朱德华沿着丈夫当年进藏的川藏线来到纪念园。她步履蹒跚、老泪纵横扑到丈夫的墓碑前,饱经沧桑的脸颊,久久地贴在墓碑黑白照片上那张年轻英俊的笑脸上……那一刻,河水浅唱,天地动容。
斗转星移,57年的时光搁不浅冲不淡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那份忠贞的爱情。高高的雪山、湍急的冰河、千里的距离、阴阳的殊途,也无法阻隔爱人半个世纪后的“重逢”。革命先烈所作出的奉献牺牲,正如纪念碑上镌刻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那样,永远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亲人不会忘记,祖国也不会忘记!“察隅河,察隅河,河边有道英雄坡,滔滔河水流不尽,争把英雄故事说……”我仿佛能听见这曲《英雄坡》熟悉的旋律在天地间久久萦绕。
一一瞻仰完447个烈士墓,我并没有找到早就想找寻的那个名字:王磊。他是我的大学同学,一个连恋爱都没来得及谈,便牺牲在雪域边关的年轻军官。
2009年7月—2010年4月,连接两个时间的短短一杠,就是王磊在雪域边关短暂而又光辉的戍边岁月。
2010年4月,驻地发生大范围降雨,持续时间长达1周。原沙玛一连信号中断,情况不明。团首长指示离一连最近的二连,选派人员前往查明情况,并传达提醒注意事项。考虑到时任排长的王磊曾在一连工作过、熟悉路线,连队将此项任务交付于王磊和战士宋卫。
4月25日凌晨,一连后山发生特大泥石流。因王磊二人传达信息及时,全连官兵提前准备,全部安全撤离。但王磊和宋卫,却在这次灾难中永远定格了宝贵的青春芳华。
“王磊烈士的墓,已于2015年9月被他的家人迁回云南老家了。”在得到王翰霆干事再三核实的答案后,我默默朝云南方向点燃了三支香烟。
下山之际,王干事告诉我,他即将与米谷边防四连官兵一道踏上“生死巡逻路”。他要用镜头去定格、用视频捕捉那群年轻士兵在雪域边关的最美瞬间,顺便拜祭当年长眠在巡逻路上的老兵王恩银烈士。
远处是奇秀而美丽的巍峨雪山,这安宁圣洁的西藏边疆风景让人陶醉。回首阳光蓝天下的英雄坡,我缓缓举起右手,庄严地向英雄们敬上一个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