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将他家乡的郑国渠称为“我的大渠”。这既是家乡人的一种叫法,同时也是白描的一种修辞。这里隐含了白描对家乡这条古渠的骄傲、对古代劳动人民由衷的感佩和敬意。
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那么,白描将怎样讲述他的大渠?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我看来,白描用的是孟子所谓“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方法。他聚焦大渠的几个关节处,将波涛汹涌处讲清楚了,郑国渠的前世今生也就大体不谬。这体现了白描讲述历史的把控能力,与他作为一个有经验作家的修为大有关系。
偶然性也会成就历史。《天下第一渠》(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从“疲秦之计”写起。韩桓惠王看见泾河后,认为泾河的浊流对秦国构成了巨大的祸患。于是他谋划起能否以治泾为名,鼓动秦国上马一个大水利工程。他选择了派水工郑国入秦。这是史实,但它的偶然性和文学性几乎就是绝唱。郑国受命间秦,但“疲秦之计”却成就了秦国,因此郑国功莫大焉。但作为一名水工,卑微的地位注定不会引起史官注意,郑国的生平传略早已湮没无闻。但白描认为,“他活在泾阳人的心中,活在泾阳人的口中,活在泾阳的千秋历史里”。白描以想象的方式,首先写郑国入秦后的举动,写他的心理活动,写他以怎样的方式见秦王。当郑国发现可以引泾水溉田,淤田压碱,改变关中土壤成分,变贫壤为沃土时,他自信可以说服秦王了。于是便有了“凿泾饮水”的“万世之功”。
值得注意的是,白描在讲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注意人的命运,特别是“间谍”郑国的命运。他始终处在断崖边上,就在他即将被处死之际,历史中又走出了李斯,一篇《谏逐客书》不期而至。小历史自然过渡到大历史。《天下第一渠》上篇,以历史为线索,在讲述主体与沧桑历史的对话中,“天下第一渠”的历史真相斑驳陆离地呈现出来。中篇,讲述了近代以来郑国渠的历史变迁,郑国渠载着那些时代风云人物演绎了历史另一个悲喜交加的桥段。1932年,新引泾工程“泾惠渠”的建成,成为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即开创了我国现代水利的先河,成为中国治水史的永久荣耀。下篇,白描着重书写的是郑国渠养育的关中农耕文明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泾渠在当代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关中的风土人情等。《孟子·尽心章句》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但又说“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意思是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白描在注重大渠壮阔波澜的同时,并没有略过那些有价值、有文学性的具体的人与事,这就是与大渠有关的诸多“毛细血管”或“青萝紫葛”。比如关中人喜欢的面食,关中大地盛产的物种,商号的制度,乐善好施的家风,民间书院以及大学者、教育家吴宓与泾阳文化的关系等。历史壮阔的波澜不能也没有遮掩这诸多“毛细血管”为历史添加的光彩。可以说,正是这些“毛细血管”的汇集才构成了历史的波澜壮阔。
白描查阅了大量的历史典籍,秦川八百里的前世今生,在他翔实细腻的叙述中一览无余。他严谨开阔的视野、纵横古今的气象和格局,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更让我们感佩的是白描写大渠的自我期许。他坦言:不写战国末年的天下大势,修凿郑国渠的重要性、郑国和秦王的历史功绩就难以体现;不写宋朝“富而不强”、元朝以马背民族驭天下的特殊历史情状,兴修水利的艰难性和强国利民的价值就难以凸显;不写清末和民国年间的大饥荒,就不会显现出修凿大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写李仪祉的家世和成长史,这位中国水利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人物,就是个只会干活而看不见动力源头的工匠;不写“我”与大渠扯不断的种种关系,就显示不出大渠与它浇灌的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交织;不写渠首源头这方土地上的经济、文化、教育、人情世故以及人的价值支撑等各方面的面貌和表情,就看不出这条渠对文明和文化的塑形有多大的作用。
白描不仅写了郑国渠的修渠史,更写了一条大渠对关中地区农耕文化的塑形。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水资源的关注程度都在日益提高。白描倾尽全力书写“天下第一渠”,不仅是对一个古代伟大工程的慨叹和致敬,不仅是对家乡文化传统的骄傲或赞誉,他更是以一个当代作家的忧患意识书写了他的“大渠”。这也正是《天下第一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