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视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跨越时空的传承


■本报记者 潘 娣

疫情期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通过线上展览、网上直播等方式满足公众参观需求。图为该馆讲解员在“烽火印记——抗战云课堂”栏目中,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为公众讲述抗战故事。
视频截图

6月上旬,晋绥抗日老前辈、版画家李少言创作于1940年的大型木刻组画原作《一二〇师在华北》,由其家人全部捐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

近年来,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后人捐赠了众多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文物史料及书画作品。抗战馆曾在一年时间里接受捐赠3673件(套)。这些珍贵文物史料,为后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记者不禁回忆起去年冬天到抗战馆参观时的情形,虽然寒风凛冽,但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在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厅,一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手持相机一边拍照,一边不时向妈妈询问展品背后的历史,身旁陪着的还有衣着朴素的姥姥。

“女儿一年级时我就带她来参观抗战馆,现在我和女儿又带着小外孙来,让孩子近距离了解那段历史,铭记无数革命先辈为了今天幸福生活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和牺牲付出。”男孩的姥姥告诉记者。

在馆内观看抗日战争纪录片时,男孩小声对妈妈说:“回去以后我要把今天看的讲给同学听。”

母亲教给女儿,女儿再讲给儿子,烽火硝烟中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在展馆一侧,被一群小朋友环绕着的志愿讲解员郭秀芝,已记不清自己向观众讲了多少次这封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在她饱含深情的讲解下,许多观众深受感动。

和郭秀芝一样,在抗战馆,还有不少这样的“银发”讲解志愿者。被参观者誉为“金牌讲解员”的王秀花告诉记者:“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是听英雄故事长大的。英雄精神激励了我们这一代,肯定也会激励下一代,这样的传承不能断代。”

在抗战馆的留言册上,有这样一段话:“志愿者老奶奶为我们做的讲解让我们深受触动,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忘历史,同时要尽自己所能,为革命历史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