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穿云,星耀全球。6月23日,我国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一个个有关北斗的数字振奋人心:20多年间发射的所有北斗卫星,100%成功;提供测速精度高达每秒0.2米的全球服务;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70%以上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有北斗服务……
如今,有关北斗完成全球组网的新闻渐渐降温,但反思、回顾、挖掘还在继续。“没有特别的精神,就没有特别的业绩。”这些数字里蕴含着什么精神?读懂北斗数字背后的精神,才能如培根所言:“当精神在心底扎根,事业便会永远向前。”
这是一种“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人梯精神。北斗初期的“全数字化”方案,是3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10多平方米的仓库攻关出来的;领先全球的星间链路,是29岁的康成斌提出并验证的;被称为“北斗专列”的长征火箭,其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2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北斗年轻人——60后、70后们,已渐生华发。今天,80后、90后们已挑起大梁。但正像年轻的北斗人所说:有一天,我们也会老,但中国的北斗事业永远年轻!
统计显示,在自然科学领域,人的“最佳创新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置身进慢则退的科技浪潮,年轻人的冲劲非常珍贵。因为珍贵,理应珍惜。用人,既应人尽其才,也应用当其时。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敢于放手、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任务中担当大任,才能创造出北斗般灿烂的宏伟业绩。
这是一种“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精神。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有1秒误差,就意味着卫星定位会偏离30万公里。因原子钟技术难度太高,当年我国想从国外引进,可不管出多少钱人家也不卖给我们。“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子钟”。最终,我国年轻科学家攻克了这项世界难题。如今,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和装备,100%实现了国产化,“连一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
习主席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走别人的路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还有被人封路的风险。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如果这些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无异于将“命门”双手奉上。能自主找到北,就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像北斗人那样坚持科技自立,把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迈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这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接力精神。“发展北斗,我们只有一张蓝图,正是一代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北斗。”信息发送能力从一次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个汉字,数十人接续攻关;从1项技术到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惠及国民经济、百姓生活,2万人的团队一直在做;我国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正是经过400多家参研参试单位30余万人的接续奋斗,我国的卫星导航梦才从“梦想在望”变成了“梦想在握”。
起步较晚,意味着争分夺秒的追赶。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是一场步步为营的“接力赛”。不能薪火相传,难以拾级而上。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勉励全党,要像愚公那样,一代接着一代“挖山不止”,“把中国引向光明”。实践告诉我们,干成大事,绝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干事业,特别是干强军伟业这样的大事,就应像北斗人那样,每个人都跑好自己的一棒,才能在步步为营中步步向前,终成大事。
精神虽无形,激发的力量却无穷。北斗在手,路更好走,“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其实,现在、未来,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参北斗”。读懂并发扬北斗数字背后的精神,我们就能更好地把准方向,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作者单位:渭南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