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初,当轴心国意大利在北非的“基业”即将崩溃时,希特勒派隆美尔前往北非支援。隆美尔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对英军发动攻势,不到两个月便扭转战局。
1942年6月,德意联军攻克托布鲁克要塞后,隆美尔决定继续东进深入埃及,进抵距开罗约300公里的阿拉曼,直逼苏伊士运河。8月,隆美尔发动了一次进攻,意图迫使英军撤出阿拉曼,但未能如愿。之后,隆美尔由于身体原因回国治疗。由于装备和兵员补充不足,德意联军沿阿拉曼战线埋设大量地雷,转入战略防御。
正面,英军拥有11个师、4个独立旅,1000余辆坦克,总兵力23万余人。此外,英军还在阿拉曼防线上集结了庞大的炮兵群和上千架飞机。德意联军拥有500余辆坦克,总兵力10万余人。相比英军,其炮火与空中支援也远远不足。
1942年10月23日夜,阿拉曼战役打响。在蒙哥马利指挥下,英军集中1000余门野战炮和中型火炮对阿拉曼地区的德意联军实施密集炮击,接着步兵率先出击开辟坦克通路,装甲集群向德意联军南北两翼展开攻势。
25日,隆美尔被急召回北非时,英军步兵和坦克部队已在优势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突破德意联军正面防线。
26日,意大利向北非运送补给燃料的油轮全部被盟军海、空军击沉,隆美尔已无力组织大规模反击。
数日激战使双方伤亡惨重。至10月31日,英军在北段战线还有800余辆坦克,而德意联军仅剩200余辆。11月4日,隆美尔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命令全线向西撤退。
11月7日,蒙哥马利下令停止追击,至此阿拉曼战役以英军获胜而结束。4个德军精锐师、8个意军师遭痛击,伤亡2万余人、被俘3万余人,损失坦克450余辆、大炮数千门;英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2万余人,损失坦克500余辆、大炮400余门。
阿拉曼战役是制海权和制空权理论在实践中的一次成功应用。英军对德意联军占据空中和海上优势,在掩护地面部队和摧毁对方补给线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驻扎于意大利的德国空军大量转向东线,轴心国放弃了对“地中海心脏”马耳他群岛的争夺。这一决策为后来德意联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德国运送补给的船队有3/4被击沉。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评价说:“在阿拉曼战役前,我们从未打赢过一次;但在阿拉曼战役后,我们所向无敌。”阿拉曼战役被视为二战北非战局的转折点,盟军的胜利粉碎了纳粹德国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和中东油田的希望,结束了德意非洲军团的攻势,使轴心国在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
上图:参加阿拉曼战役的军人。
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