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海军“里根”号和“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近日在菲律宾海举行了联合演习。加上“罗斯福”号,目前美军在印太地区部署了3个航母战斗群。
此前,美空军于今年4月宣布撤回部署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B-52H战略轰炸机,终止在关岛不间断部署战略轰炸机部队的静态部署模式,随即密集演练从美国本土向海外战区应急部署B-1B战略轰炸机,以验证动态力量部署模式。
这些动作是美军在大国竞争背景下调整全球兵力布势的一个缩影,折射出美军为应对新局势加快重塑其在全球力量态势的最新动向。
围绕新国防战略目标
因势而变
二战后,美军建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外基地群,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海外驻军网,名义上是保护盟友和慑止对手,实则是为了维护美国全球霸权。过去70余年,美军全球兵力布势曾经历多次重大调整,大都紧紧围绕国防战略要求,因势而变。
冷战时期,美军延续了先欧后亚的传统政策,以应对欧洲方向的苏联威胁为国防战略重点,长期在西欧驻扎重兵,部署了大量的陆军重型部队、防空部队,以及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部队。冷战结束后,苏联威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持海外大规模驻军的必要性大大减小。之后20多年,美军海外驻军规模从冷战后期的近50万缩减到2016年的19.3万。其间,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海外驻军从欧洲、东亚等传统驻军密集区向阿富汗、伊拉克两个作战区集中。
2017年12月以来,美国先后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认为世界重新进入“大国竞争时代”。基于新的威胁判断,美国全球兵力布局快速调整。一方面,重新强调前沿部署和前沿威慑,海外驻军规模增至22.5万,2年内增加3万多人,这还不包括应急部署到中东地区的兵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兵力配置上重点布局亚欧两线,包括压缩驻中东和非洲美军规模、向欧洲增加部署1个战斗航空旅和部分后勤部队等。在亚欧两个方向,改变先欧后亚的传统做法,将亚洲打造成美军新的力量中心,快速推进印太战略,将F-35B战机、“美利坚”号两栖攻击舰、陆军多域特遣部队等新型作战平台和作战力量优先部署至印太战区。
紧盯潜在对手能力特点
有进有退
近几年,美军把印太和欧洲作为优先方向,增加的海外驻军主要部署在这两个地区。除了增兵外,美军还根据潜在对手作战能力和特点,不断优化力量布势。
在欧洲战区,美军在稳定驻意大利、英国军队规模的基础上,由南至北沿俄罗斯边界全线加强力量存在,对俄西线形成合围之势。在北线,2017年春季开始以轮驻的方式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部署4个北约战斗群,包括1个美军战斗群,每个战斗群约1000人。在中线,向波兰常态化部署1个“爱国者”导弹连和1个营级规模战斗群,并加大与乌克兰军队联演联训力度。去年6月,美国与波兰达成一致,向波兰增派1000名驻军,以巩固两国关系,对抗“俄罗斯威胁”。不久前,美国驻波兰大使莫斯巴赫还公开表态称,美国可以将部署在德国的核武器转移到波兰,引发俄罗斯强烈不满。在南线,频繁与格鲁吉亚、罗马尼亚等国开展联演联训,美海军第六舰队定期进入黑海活动。据俄国防部披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每年在欧洲举行近40场明显针对俄罗斯的大型军演,2019年沿俄罗斯边界的空中侦察次数同比增加了33%,海上/沿海岸侦察次数增加了24%。
在印太战区,美在增强驻日、驻韩美军防空反导能力的同时,以退为进,精兵重器从第一岛链大步后退至以关岛为中心的第二岛链和以夏威夷为中心的第三岛链。美军此番从关岛撤回战略轰炸机部队并密集演练洲际打击能力,正是基于以退为进的作战思想,塑造“你打不到我,但我能打到你”的作战态势。
大步后退的同时,美军基于对手远程精确打击兵器威力大幅提升的现实,在兵力部署上坚持“去中心化、去节点化”思想,对兵力兵器进行广域疏散配置。这一做法与美海军“分布式杀伤”概念一脉相承,基本思路是将前沿基地、主要兵力和主战平台分散配置在广阔、多维战场空间,避免遭敌饱和式攻击而被“一锅端”。同时,迫使对手分散使用侦察预警和火力打击资源,使其无法攥指成拳;而己方能够从多方向实施聚合式向心攻击,达到“形散神聚”的作战效果。
广泛实行动态力量部署
塑造态势
美动态力量部署概念在2018年1月出台的《国防战略报告》中正式提出。该概念是一个专为应对大国竞争设计的兵力管理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力量部署模式,通过增强美军兵力部署的突然性、模糊性和非线性,提升美军生存力和威慑力,达到“战略上可预测,行动上不可预测”的效果。
美国海军是最早转向动态力量部署模式的军种。2018年4月,在时任防长马蒂斯的推动下,海军“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开始向动态兵力部署模式转变。在新模式下,航母打击群的部署周期从7个月压缩至3个月,但部署频次增加,部署地点和时间间隔打破规律,航线和任务灵活可变,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明显增强。目前,印太战区多个航母打击群都已尝试过动态力量部署模式,战区海军正向其他舰种推广该部署模式。
美国陆军主要通过短期轮流驻训的方式实现动态力量部署。在印太战区,陆军主要以“太平洋通道”项目为抓手,开展短期轮训。每条通道一般设置3个训练站点,各站点位于战区内不同地区,如东南亚、南亚、东亚等,陆军部队与各站点国家军队联合演训数周至数月,既利于维持陆军在印太战区的力量存在,提升与伙伴国的协同行动能力,又可锤炼运输司令部的远程力量投送能力,让更多的部队有机会了解战区内一线情况。
与海军和陆军相比,美国空军转向动态力量部署模式起步稍慢,但力度不小。今年4月中旬,空军宣布战略轰炸机部队将从基于前沿部署的静态兵力部署模式,向立足本土驻扎的动态兵力部署模式转变,更好地发挥战略轰炸机部队“跑得远、力臂长”的优势,提升战略威慑力。此后一个多月,空军至少7次演练“全程不落地洲际打击训练”课目,每一次演练使用的航线、时间、攻击方向、协同方式等都有所不同,集中检验动态兵力部署模式的可行性。事实上,动态兵力部署模式与空军近年来提出的“疾速猛禽”和“敏捷战斗部署”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下一步很可能结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