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精准扶贫:减贫事业的中国方案


■本报记者 单慧粉

近年来,河北省井陉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古村落区位优势,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探索旅游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使古村落文化游成为农民致富增收、乡村美化的有效手段。图为6月上旬,游客在井陉县“剧境小镇”吕家村游玩。张晓峰摄

写在前面

2013年11月3日,习主席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要求当地闯出“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面对的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务实求“精”,方能高效释放扶贫制度红利,推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不断提速。

时代考题

走上精准扶贫新路子

“足盏摇过的山峦,山峦一片春色。银饰拂过的层林,层林一片锦绣。情歌飘过的水波,水波一片清明。”这是湘西籍作家彭学明在报告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中对十八洞村的描绘。

初夏,站在自家的苗寨特色小楼前,经营农家乐的十八洞村村民杨秀富夫妇笑着送走一拨拨游客。“过去收入没着落,如今开了农家乐、入股了猕猴桃产业,闲暇时还能织苗绣……”摘掉“穷帽子”的杨秀富掰着手指头,细数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过去贫困的日子里,十八洞村传唱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不通公路水和电,手捧金碗莫奈何。”

十八洞村的变化,映射出中国农村从贫困走向小康的沧桑巨变。

数据显示,以现行标准衡量,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农村贫困人口共计7.7亿。改革开放以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廓清思想迷雾,消除绝对贫困的实践驶入快车道。1986年,我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确定了开发式的扶贫方针;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正式启动,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年和2011年,我国先后实施两个为期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力度。

2011年后,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呈现出新特征、新变化。由于贫困地区交通闭塞、生活条件更为艰苦,脱贫难度更大,传统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啃掉剩余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过去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等“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转向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精准施策。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2013年11月3日,习主席在十八洞村的重要指示精神,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新一轮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旨在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金钥匙

“大水漫灌”变“滴灌输送”

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驻村第一书记赵谦还记得,自己头一回到贫困户家走访时,发现村里不少条件不错的家庭竟然挂着贫困户牌子。随后,扶贫工作队对全村869户3340人进行拉网式入户调查,按照相应政策规定重新认定贫困户。结果让他大吃一惊,村里之前的贫困户竟有51%被清退。

名单公示出来,就有村民找上门质问:“凭什么说我不是贫困户!”赵谦把重新认定的程序一讲,把评上的、清退的贫困户收入一比,村民心服口服。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不能搞“大水漫灌”,对贫困人口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自此,一项史无前例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展开。2014年,扶贫系统在全国范围开展贫困识别,建档立卡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

一份档案一份情,一个农户一对策。建档立卡不仅是简单地登记名字,还要分析什么原因致贫,再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有了这本“账”,扶贫开发进入“滴灌式”精准扶贫新阶段。

近年来,在精准识别贫困家庭、从多个维度对致贫原因和贫困表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各省区依据具体情况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工程,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

摆脱贫困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扶贫工作队一山一水勘实地、挨家挨户访实情,引导年轻人搞乡村旅游、中老年人养牛羊、村集体成立茶厂,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陕西省汉阴县健康村,900多户村民走出世代居住的秦巴山区腹地,搬到了离县城不远的搬迁安置小区,昔日“云中村”如今迎来蝶变和新生;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扶贫干部依山就势,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立草果种植培训基地,助推独龙族整族脱贫,一跃跨千年……

下篇文章

对接乡村振兴新考卷

在河南省新县周河乡西河村,一片已经荒废了几十年的农田重新生长出当地特色植物阳荷姜。再过一段时间,打着“大别山阳荷姜”标签的农产品,将被摆上旅游商铺的柜台。

数年前,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还是一片凋敝景象,原有数百人的村庄仅剩下39名老人,在贫穷中挨日子。如今,“空心村”变成“网红村”,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吸引诸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阳荷姜、油茶等大别山特色农产品也销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沉睡的资源被重新唤醒。

扶上马,送一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要接续推进、有效衔接,实现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今年受疫情影响,是否会造成新的返贫或者致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监测发现,存在少量返贫,这些返贫不完全是因为疫情,有的是因为其他灾害和因病致贫。3月20日,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为做好精准脱贫的“下半篇文章”,河北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设立防贫中心,抽调教育、民政、医保等部门精干人员负责预警、协查、救助工作,并配备预警员,建立完善乡村预警、部门联动、个人参与相结合的三级预警机制;河南洛阳上线智慧扶贫信息系统,实现政策落实、问题整改、返贫监测云调度,适时自动生成村级政策落实一览表、各类人员花名册、重要指标监控等数据;江西遂川建立“遇困即扶”机制,启动应急救助和专项帮扶,不等遇困群众致贫返贫再补救,对因遭遇突发情况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可按应急程序认定……

“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这是十八洞村新修订村规民约的开篇语。如今,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正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指导下,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