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尺加××,方向向右××-××,××发××秒放!”随着指挥员下达指令,远处阵地传来阵阵轰鸣。片刻之后,炮弹精准落入目标区,腾起漫天硝烟。
6月下旬,第71集团军某旅在皖东山林间组织火炮实弹射击考核。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以往“谁考核谁作业”的模式不同,全旅营连级指挥员同考一张卷,每当炮弹落入目标区,所有指挥员同时观察炸点、同步作业。
现场组织考核的该旅领导介绍,观察炸点、确定炸点偏差量、计算修正量等课目,是炮兵指挥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上了战场,火炮能不能打得准,全看指挥员下达的参数对不对。
然而,由于部队每年组织火炮实弹射击次数有限,这些课目的训练往往以模拟的形式进行。
即便赶上实弹射击考核,也往往是各营连“流水作业”,虽然全旅一次考核的弹药消耗量不小,但分到每名指挥员头上的仅有数枚而已,这就导致不少指挥员实战经验不足,“平时训练都优秀、一打实弹就脱靶”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连指导员沈忱对此深有体会。去年,他两次参加实弹射击考核,都因炸点判断失误,导致成绩不理想。
“与模拟训练不同,实弹射击时,炮弹爆炸产生的爆烟、火光、尘土等,都会对指挥员判断炸点位置造成影响,加上山间的薄雾遮挡,每一发实弹其实都是一道全新的考题。”沈忱告诉记者,此次考核前他还心怀忐忑,担心再次考砸了,但新的组训模式让他有了信心。
“还没到考核,我就已经完成了上百次的实弹检验!”说话间,又一枚炮弹出膛,沈忱赶忙操作侦观器材开始作业。正当记者睁大双眼寻找炮弹落点时,沈忱已经测量完毕。放下器材,他指着目标区比划起来:“看炸点光亮、观爆烟风向,排除视界内的遮蔽影响,将观察器材的十字线卡住中心测量读数……近百次实操下来,这套流程我已经驾轻就熟。”
翻开沈忱的近百组炸点判读记录,记者看到,从最初的测量误差大、搜索速度慢,到如今每次的判读数据与指挥所提供的标准答案相差无几,沈忱的跟随训练效果已经显现。
“炸点捕捉得快,修正量还要计算得准。”顾不上和记者多说,沈忱又拿起诸元计算器,在按键上十指如飞地忙活起来。
“修正方法不同,计算步骤也略有差别,需要根据现场环境自行判断、自行选择。”完成计算,沈忱向一旁的计算班班长报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继续向记者介绍,“每轮射击,指挥组都会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计算班班长同步作业,方便我们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
沈忱说,若是个人连续3轮的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偏差,计算班班长就会带着一起重新演算,查找问题症结,纠正错误操作。
训考结合,以考促训。在隆隆炮声中,沈忱的指挥能力悄然升级。轮到他上场考核时,记者注意到,他的神情没有了之前的忐忑,脚步轻快而自信。
几轮炮响过后,指挥组揭晓考核结果,记者起身向沈忱祝贺:恭喜取得满分的好成绩!
上图为指挥员与指挥侦察班班长在考核现场同步计算偏差量。
王 杨摄
记者手记
挖一挖考核场的 “训练潜力”
■陈 利
采写这条新闻时,记者的脑海里不时回响起曾经听过的一句话:打仗时需要具备的能力,不能等到打仗时再学。
考场如战场。长期以来,一些部队的训练考核习惯于“流水作业”,既便于组织,也方便成绩评定。但是,考核的目标不能仅仅盯在一营一连一人的成绩评定上,还要看到组织一次考核投入人力、物力资源构建出的逼真环境、真实“战场”,以及由此催生出的“训练潜力”。
就像这个旅组织火炮实弹射击考核,“一人参考,全员跟训”的模式真正让每发炮弹都发挥出了最大的练兵效益。是否还有其他考核课目可以参照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