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有一首歌,是“信仰般的存在”


■本报记者  李一叶

守岛官兵眼中的“远方”。
扫码浏览“人民陆军”公众号相关视频
扫码了解“人民前线”公众号相关故事
礁石上,官兵演奏着《战士第二故乡》。
李卓航与母亲通话。
守岛官兵常走的“谈心路”。

近日,一段几年前央视记者含泪采访坚守“生命禁区”边防军人的视频,再次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不少网友深受感动,因为,在那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环境下,边关军人用站立的姿态、钢铁般的意志守卫着国与家,他们挺立的背影,总是令人敬佩又心暖。

走马祖国边陲,你会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会感叹生命的珍贵。祖国漫长的陆地边境线、海防线上,由于地质和气候等环境原因,边关军人坚守的点位,很多都是被称之为“雪海孤岛”“生命禁区”“死亡之海”的地方。

而就是在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我们的战士用血肉之躯一次次拓开脚下的路,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山河大地。于是,坚守,成为生活,成为日子。苦并快乐着,也成就了人生的光辉岁月。

“如果好的地方有人去,苦的地方没人来,那祖国的国门谁来守,海防线谁来守?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在这里守一辈子。”这是一位驻守祖国东极岛海防战士说的话。

话语朴实,听来却别有一番滋味。用青春守海岛,很苦很累,但年轻的士兵从不会主动提及自己的牺牲与奉献。他们明白,这身军装从来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衣服,它意味着职责和使命,象征着精神和灵魂。

坚守,有苦有累,但总有一批“理想主义者”不畏艰苦、不怕牺牲,把一首歌当作“信仰般的存在”,把一座小岛守成了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有一种故乡,就在心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视角,走近一群人的“第二故乡”。

采访手记

■李一叶

歌声,断断续续地从那部旧手机中飘了出来。泪珠,从那张沧桑的脸庞悄然滑落。

这歌声,来自祖国东极庙子湖岛的守防新兵。电话这一头,是当年创作这首歌的词作者——张焕成,他曾是驻守庙子湖岛海防连队的一名老兵。

东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海防五连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一个上岛的新兵,都必须学会这首《战士第二故乡》。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湛蓝的海水,把层层白浪推向海滩。庙子湖岛上一座营院里响起悠扬的葫芦丝,新兵李卓航和着乐声,与战友们合唱这首歌。

他们的年龄,跟老兵张焕成的孙子一般大。穿越时空,为梦而来。对于通话双方而言,这首歌,就像是“信仰般的存在”。

一代代守岛官兵,传唱着同一首歌

“一辈子写了一首歌”的张焕成没想到自己会“一曲成名”——这首《战士第二故乡》竟会被一代代守岛官兵传唱至今。这也成就了张焕成一生的荣耀。

老兵对军旅生涯的回忆,常常由这首歌开启。随着歌声,那个在他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小岛,浮现在老兵眼前——

62年前,张焕成初上岛时,岛上荒凉极了,就如歌词中写的那样:“从来不长一棵树,全是那石头和茅草……”条件虽苦,但在老兵记忆里,“从没有人叫苦叫累,反倒守着守着,我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小岛,就总想着为它写首歌。”

只有小学文化的张焕成,“今天想一个词,明天想一个词,拼拼凑凑写了整整3年”。时光飞逝,几十年过去了。岛外,流行歌曲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在这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一代代官兵还在传唱着张焕成留下的这首歌。

《战士第二故乡》的旋律、歌词,回荡在一茬茬守岛官兵心间,融入他们的青春,渐渐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这首歌早已成为小岛的名片。通往“东海第一哨”哨所的山路上,一块巨大石头上刻着“战士第二故乡”6个大字。不知多少官兵的影集里,“定格”着在这儿的留影。

“多想回去看一看。可年纪大了,去不了啊……”电话那头,张焕成老人反复说着他无尽的思念和牵挂。他还想给小战士们看看自己家里挂满墙的守岛老照片。

其实,这群新兵也格外盼望着这位老兵能来岛上看看。秉承着前辈们留下的“庙子湖岛精神”,一代代守岛官兵用自己的双手抬石头、搬水泥、拉沙土,让小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绿色植被覆盖着小岛,官兵们也住进了新营房。

那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精神坐标

每天清晨,庙子湖岛哨所的巡逻小分队,都会迎着祖国东海第一缕朝阳,踏上执勤路。

庙子湖岛,是东海深处东极镇主岛。在守岛官兵的视野里,如今这里越来越热闹。2014年,一部青春派的电影《后会无期》,让原本寂静无名的东极岛,成为许多当代年轻人去寻找“诗和远方”的目的地。

一些人来了,离开时仿佛找到了答案;一些人来了,离开时依旧涌动着青春的迷惘。

而对于这群守岛官兵来说,答案始终是明确的。在这个面积仅有2.57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他们用青春实践着坚守的价值和意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一座岛,唱一首歌——用他们的话说,早已成为“信仰般的存在”。

有了信仰,人生就有了方向。

17年前,孔润辉来到庙子湖岛,在这里留下了16年的青春。

这些年,组织曾多次把孔润辉调整到团机关工作。可每次离开后,他都申请重返哨所。“就像有一种声音在召唤,就像游子回家一样。”孔润辉说。

一年多前,孔润辉退役离开了小岛。但在他心里,自己好像从未离开过。“以前,通话时间最长的是妻子。现在,给连队的战友打电话,常常会讲到手机没电。”说到这里,孔润辉不好意思地笑了。

那天,电话里,孔润辉和战友又唱起了《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对于他来说,这首歌就是他的青春,歌里的世界,是他梦里出现最多的地方。

孔润辉始终忘不了,10年前一位老兵重回小岛时的场景。那天,老兵告诉孔润辉:当年一起守岛的战友,还能下床走动的只剩下他自己了。

在岛上兜转许久后,老兵在一处坑道旁停下,边看边用颤抖的双手抚摸那凹凸不平的墙壁。

“就是这儿,就是这儿……”老兵拨通了电话,接通的一刹那,他突然跪在坑道前,泪流满面地说:“班长,我找到坑道了,还在老地方……”

那一刻,没有人知道老兵在想些什么。但这一跪一哭,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老兵的名字,孔润辉忘记了。但这一幕,孔润辉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孔润辉真正理解了“战士第二故乡”的含义——“某种意义上,那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精神坐标。”

生命中,总有一首歌是属于自己的

“你为什么爱一个地方,因为你把爱留在了那里。”守岛9年,雷达技师唐乐总结出的这句话,被战友们视为“金句”。

和连队其他官兵一样,为了守岛,唐乐情愿割舍掉自己心爱的一部分东西。9年前,21岁的唐乐从大学入伍,来到小岛。人如其名,乐观的唐乐写信告诉父母:“我们住的可都是海景房。”如今,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人生中重要的转变,都与庙子湖岛息息相关。”他说。

在指导员汪祺的眼中,小岛见证并参与了一茬茬年轻人的成长。

今年2月,又一批新兵上岛了。依照惯例,汪祺为每位新兵打了一盆岛水洗脸,“希望他们洗净尘埃、洗净牵挂、洗净心灵”。随后,新兵们又参观了连史馆、连魂树……从一开始的疲惫、新鲜,到油然而生的凝重,一路下来,汪祺观察到新兵们脸上表情的变化。

老海岛精神,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庙子湖岛守防官兵。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有着老前辈们洒下血汗的痕迹。

第一次登上山顶的“东海第一哨”,刚上岛的11名新战士就被一幅特殊的地图震撼住了——草地上,一块块鹅卵石拼出了一幅大大的中国地图。“这是老前辈们用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拼出来的。”汪祺说。

新兵李卓航的故乡,在距离庙子湖岛不远的浙江嘉兴。那是一个沿海的小村庄,有着海水味道的新鲜空气和大片绿植。能够看到与家乡相同的景色,李卓航一登岛,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前人栽树,后人就应该把树养护得更加茂盛。”李卓航希望,自己可以留在庙子湖岛一直干下去,与“连魂树”一同生长。

《小王子》中写道:“你在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对庙子湖岛的官兵们来说,小岛就是他们的玫瑰花,为之流过的血汗、为之奉献的青春、为之付出的情感,都在浇灌着那颗扎根小岛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生命中,总有一首歌是属于自己的。来到小岛后,这群年轻人遇到了属于他们的歌。

五四青年节那天,连队组织官兵来到海边,合唱《战士第二故乡》。歌声、海浪声,回荡成一片。这一幕,让战士们不禁想起连史馆照片上的那群年轻人。

那一刻,站在这里的新一代官兵,仿佛和62年前上岛的老前辈们相遇了。

本版栏头设计:苏  鹏

图①:端午节前夕,老兵唐乐(左)与新兵李卓航(右)在山巅“喊海”。如今唐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说:“海的那一边,宝贝们一定能听到我的问候。”

图②:一名战士触摸石壁上篆刻的“战士第二故乡”歌词。该石壁位于连队营区一角。

照片由东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海防五连官兵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