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雪域藏家的“幸福使者”

——记西藏山南军分区宣传保卫科科长次仁巴珠


■本报特约记者 晏 良 李国涛

“德吉谆堪,托且且!”(藏语,意为感谢幸福使者)。6月底,西藏山南军分区宣传保卫科科长次仁巴珠的到来,让海拔3600多米的玉麦山谷顿时热闹起来。35岁的村民扎西罗布端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连声道谢。

扎西罗布的谢意发自内心。在次仁巴珠的指导帮助下,扎西罗布开起家庭旅馆,每天有300多元的纯收入。

这是次仁巴珠第17次来到玉麦,他已是玉麦乡亲的老熟人。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不产玉也不产小麦。2019年4月,47户“山外人”搬迁到玉麦,部分新玉麦人由于缺少耕地、牲畜,经济相对困难。次仁巴珠了解情况后,考虑到玉麦有旅游资源,流动人员多,住宿需求量大,在他的倡议下,山南军分区和所属边防团筹措资金,为扎西罗布、达娃、米玛等5户困难群众购买家具家电,开办家庭旅馆,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

远在240公里外的曲松县贡麦村,村民次仁仓觉同样开心。在次仁巴珠的帮助下,次仁仓觉的粮油加工厂办得红红火火。贡麦村位置偏远,村民要到70公里外的地方加工粮油,非常不便。次仁仓觉从中发现了商机,可办理加工厂经营许可证需要具备的条件让她犯了难。

次仁巴珠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西藏军区筹措资金,为次仁仓觉的加工厂安装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并帮助她取得卫生许可证。如今,次仁仓觉的粮油加工厂一举三得:贡麦村老百姓的粮油加工免去了舟车劳顿;粮油产品远销拉萨、日喀则市,利润翻番;解决了15名村民就业问题。

致力帮扶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次仁巴珠始终不忘人民子弟兵和共产党员的身份:“我是农奴的后代,是党和军队培养了我!”

“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要懂得感恩,感谢曾帮助过我们的人。”走进新式藏家,次仁巴珠看见在玉麦乡军民鱼水学校的白玛拉姆正在写作业,便坐下来悉心讲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这7个字,从小次仁巴珠就常听父亲讲,印象极深。

42年前,次仁巴珠出生在山南市错那县一户农牧民家庭,他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农奴。次仁巴珠到了上学的年纪,却苦于无处求学,驻地解放军知道后,为他和其他小伙伴开设“8人小学班”。在众多“兵老师”的指引下,勤奋刻苦的次仁巴珠如愿走出雪域高原、考上军校入伍参军。

2001年5月,次仁巴珠光荣入党。2004年,大学毕业的次仁巴珠毅然放弃留校机会,返回雪域高原,利用语言通的优势,主动宣传党的好政策,从此戎装藏家娃成为军地连心人。

距离隆子县城100多公里的格西村傍山而建,耕地牧草稀少。因地理环境影响,村里的农牧业发展受限,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家家户户基本靠政府补贴过日子。2016年,次仁拉措召集村里的纺织能手开办藏毯小作坊,帮助格西村摘掉贫困帽子。然而,因为是纯手工的小作坊,藏毯、藏装产量有限、客户有限,返贫隐忧像乌云一般笼罩在群众心头。

次仁巴珠了解情况后,立即到格西村与大家一道研究藏毯产业扶贫方案。次仁巴珠将方案上报后,山南军分区筹措资金为格西村扩建厂房并购买新式设备,完善生产销售计划,巩固格西村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2月,格西村羊毛藏毯厂完成整体扩建,45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厂房取代了50平方米的小作坊,新式织布机、自动剪线机等设备相继安装。新厂正式投入运营后,很快就接到了订单。

16年来,次仁巴珠心系牧区、情注藏族乡亲,先后组织政策下乡、文化入村、医疗巡诊2000余次,惠及当地藏族群众近万人,协调部队对口帮扶10个深度贫困村,让230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摘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