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是贺敬之先生创作于1956年3月的经典诗作,流传广泛,影响深远。重读这首诗作,或是聆听各个时期的朗诵版本,总能感受到作品中激荡的情感,由此对延安精神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领略到诗句中焕发的艺术之美和时代之光。
贺敬之善于以诗歌作品表现重大主题,能够抓住题材的思想内核,以鲜活的细节分解宏大主旨,以时代强音为背景展开节奏明快的叙述和抒情。《回延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贺敬之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落笔如有音乐之声,字里行间浓缩着赤子之情,传递出的时代讯息振奋人心。
什么样的作者,在何时何地写出什么样的作品,都暗合着生活的规律。贺敬之创作《回延安》,与其特殊的人生历程密不可分。从1940年与同学相约奔赴延安,投考鲁迅艺术学院,他便选择了投奔理想的人生,所以对延安的情感真挚而独特:“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他把延安比作母亲,这是因为延安完全称得上是他灵魂的重生之地,他在这里找到了救国之路。只有了解诗人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才能理解作品中蕴藏的热情和光亮。
《回延安》在艺术形式上汲取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营养,具有质朴纯真、热烈奔放等特质。贺敬之运用民歌中的比、兴等手法,以糜子、谷子、红旗、书、土炕、窑洞、窗花等营造意象,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还原出过往年代的延安生活场景。“信天游”的可贵之处便在于自由和率真。《回延安》展示的就是这种生命的真情实感,写了回到延安、追忆往事、故交欢聚、时代变迁、展望未来等内容,每一节娓娓道来,貌似寻常,实则妙处无心:“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质朴的语言饱含深情,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心弦颤动。面对前来迎接的故交亲朋,贺敬之难抑激动的心情,他这样写道:“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阔别十年,贺敬之在诗中写下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对于人生的思考。在延安的人生历程,尤其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贺敬之文学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文学与生活都是选择的艺术。当人们向着新社会张开怀抱时,其实也是在做着一种选择。延安啊,是改变诗人命运的地方,也是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圣地。
重读《回延安》,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诗人的笔触与时代的变迁相呼应。在《回延安》中,贺敬之写下了对新生活、新时代的礼赞。重回延安,一切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贺敬之在诗中发出欣喜的咏叹:“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经历过战争年代后,迎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革命圣地,一切都洋溢着新鲜气息,春风正在涤荡着黄土高原。重返革命圣地的贺敬之追昔抚今,心头涌动着对于时代发展的感慨和思考。他通过诗作对时代进行礼赞和歌颂,同时将敏锐的观察隐藏在细腻的笔触之中。因此,他在《回延安》中写下的也是“新人”对时代的观感和认识。革命圣地延安的变迁在本质上是一个缩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而贺敬之深谙象征手法的运用,他在赞颂延安的同时赞颂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延安换上了新衣,证明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没有被后人遗忘,证明了延安精神依然深刻影响着这片热土。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是永不过时的创作法则。《回延安》的诗行间跳动着赤子之心,而这一颗赤子之心因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在人群之中拥有了回声,这也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文学创作离开人民群众,离开火热的生活,就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从这里出发的中华儿女,踏上的救国之路永远值得后人铭记。诗人以“信天游”的形式,实现了文本与思想、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起兴之处,韵脚联动,神思所致,意象奇崛。重回延安,已是革命成功,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了主,贺敬之敏锐感受到这种时代背景下的重大命题。他在延安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也包括自己走过的道路。能够把青春和生命投入到壮丽的事业之中,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
《回延安》也让人们对政治抒情诗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政治抒情诗并非标语、口号的“串烧”,而是有情感、有温度、有立场的艺术表达。贺敬之的诗歌作品,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立场分明,常常以文学方式观照感性认知和思想洞见。甚至,还可以在其作品中探寻到一条隐秘的内心之路,沿着这条小路往返逡巡,就能直抵灵魂的花园。在《回延安》中,贺敬之写下时代赞歌的同时,对未来满怀希望和信心:“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展望,更是对新时代的祝福。作品中感人肺腑的抒情,归根结底是对信仰和岁月的致敬。
今天,重读《回延安》更深层次的意义,便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让信仰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照亮优秀中华儿女的奋进之路。当我们一次次回望延安,读懂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就能更加理解我们民族的昨天,并且信念坚定、义无反顾地奔向我们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