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阔参横移北斗,天河漫漫北斗璨。
6月23日上午9时许,大凉山深处云雾缭绕,细雨霏霏。距离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不到一个小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塔勤分队在分队长孙辉的带领下,正小心翼翼地核查着每一处细节。
同在这个发射场,同是这个发射架,2000年10月31日,北斗一号首颗卫星从这里顺利升空,拉开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精彩大幕。
“今天是北斗的收官之战,也是我们第44次托举北斗升空。大家格外谨慎,确保卫星不带任何隐患上天,确保北斗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远远地望着发射塔上的“蜘蛛人”,该中心副主任吴炜琦激动地说。
“30分钟准备!”听到指令后,操作手姚云旋转启动旋钮,打开四联回转平台。30度、90度、180度……星箭组合体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闪亮登场,屹然矗立,整装待发!
20年来,长三甲系列火箭共进行了43次“长征”,成功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4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北斗专列”。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介绍,长三甲系列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包揽了目前我国所有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也是我国目前高轨道上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
“15分钟准备!”当01指挥员尹相原的口令再次响起,最后一批塔勤分队人员已经完成最后检查,准备撤离。
此时,坐在指挥大厅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凝目眺望,双眼紧紧地注视着火箭顶端的整流罩,那里搭载着这次发射任务的唯一“乘客”——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
“从‘一颗星’到‘满天星’,我们走过了一段恢弘磅礴的‘中国星座’建造史。”杨长风感慨万分,“20年来,我们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一步步铸就了大国重器,并在世界航天史上创造了中国速度。”
“10分钟准备!”9时33分,发射进入倒计时。阴雨天气丝毫挡不住观众的热情,大家挥舞着手中的国旗,热切期盼着历史时刻的到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服务以来,不仅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广泛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1分钟准备!”9时42分,发射进入最后程序。尹相原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发出指令,控制测量脱插脱落完成,电缆摆杆同时摆开。
火箭的每次腾飞升空,都会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次“腾飞”。据了解,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3400多亿元,其中80%由北斗贡献。今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今天,即将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必将照耀着一大批新兴产业飞速成长……
“10,9,8……3,2,1,点火!”随着一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腾空而起,带着中国人民的梦想冲向太空。
看着最后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搭乘“利箭”呼啸升空,观礼台上再次响起欢呼声、喝彩声,人们挥动国旗,高声齐唱《我和我的祖国》,目送北斗卫星飞向太空。
“星箭分离!”约26分钟后,最后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看到卫星成功入轨的精彩动作,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磨剑二十年,今朝耀星空。北斗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目前,北斗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相关产品输出到100多个国家。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解决方案已在东盟、南亚、东欧、非洲等地成功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太阳帆板展开到位,卫星状态正常,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0时10分许,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学宇宣布发射捷报,现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许多航天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互相拥抱庆贺成功。
“按照计划,到2035年,我国将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看着指挥大厅一片沸腾,杨长风自豪地说,“未来,北斗星光必将更加璀璨!”
(本报西昌6月23日电)
上图: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本报记者 王卫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