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热爱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喜欢阅读的。
我出生在四川达州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父亲卧病在床,整个家靠母亲务农支撑。瘦弱的母亲每逢“赶场”,便背着50斤大米卖钱给父亲抓药、补贴家用,余下的给我攒学费,那些情景自幼年时就深深烙在我脑海里。正因如此,入学后,我内心一直有个单纯的梦想:好好读书,为家争光。那时,我不仅认真地学习课本知识,更是经常到处借书读,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营养。
大学期间,图书馆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去处。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让年轻的我受益匪浅。大学毕业那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自己的书房。参军后,我主动要求管理单位的图书室,阅读了大量馆藏图书。
鲁迅先生曾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小学时候,老师要我每天写日记。不过与鲁迅先生写日记不同的是,老师要我们写好了交给他批阅。我正是在这种“政策”下逐渐喜欢上了写日记。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所记不外两方面,一是读某书某文之读后感,一是记遇某人或某事。
再到后来,那些厚厚的日记本为我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记忆资源。我不仅要回忆,也要远行,还希望自己走得更远,捕捉更多的陌生和新奇。由此,我不满足于写怀旧性质的散文小品,也写诗。总体说,我的诗歌有一点别人诗歌的影子,但更多是属于我自己的创造。因为我要说我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语言构筑自己独特的意象。
为了能写好每一篇作品,我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常年与书为伴,以书为友。书读多了,知识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目前,我已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对于散文写作来讲,我一直觉得,多读多写才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学大家都是在30到40岁这个年龄段实现创作上的突破。很庆幸,我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我的写作之路也才刚刚开始,也许一颗文学的种子刚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