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是一篇收录在《重读先烈诗章》(中华书局)里的诗作。作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透过这篇《诗一首》,可以看到先烈争取中华民族自由和人民翻身解放的坚定信仰。
《重读先烈诗章》收录了100位革命先烈的遗作。这些作者既是革命者,又是诗人。他们用信仰写就了一卷豪情万丈的浪漫史诗,坚定的信念、质朴的情感跃然纸上,字字句句饱含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100篇诗作就像100堂生动鲜活的党课。静心阅读,仿佛在与先烈隔空对话,聆听教诲。感动和震撼总是让我不时停下来,一次次掩卷深思,一次次热血澎湃。“冲冲冲!我们是劳动儿童团。不怕敌人刀和枪,不怕坐牢和牺牲!杀出一条血路,冲!冲!冲!”这种不惧生死、大义凛然的激情,很难让人把它和一名少年联系在一起。欧阳立安烈士写这首诗时才16岁,不到一年后就英勇就义,用短暂生命践行了“不怕坐牢和牺牲,杀出一条血路”的铮铮誓言。
细心翻阅,100篇诗作仅“就义诗”就有7首,“绝笔”“绝命诗”5首,“遗作”2首。这意味着这些诗作是14名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后一刻写就的。有什么能比生死抉择更能考验一个人的真诚,更能验证信仰的成色?面对牺牲,泰然自若;面对死亡,谈笑风生。这是何等的气魄和淡然!谢士炎烈士在《就义诗》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诗作表达出这位英勇无畏的革命者至死不忘追求民主自由的坚定信念。
许多先烈牺牲时虽是风华年少,但他们的信念坚如磐石,对党绝对忠诚,哪怕牺牲也要捍卫信仰的壮举令人敬仰。蔡济黄烈士在参加黄麻起义不久后便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2岁。他在诗中写道:“明日照秋霜,今朝还故乡。留着头颅在,雄心誓不降。”即使面对战友一个个倒下,只要头颅还在就绝不退缩,继续战斗,哪怕死也不会投降,这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更是赢得革命胜利的坚强意志。
令人心痛的是,先烈们没有等到革命成功的一天,很多牺牲在胜利的黎明前。但这些遗作、绝笔,却看不到一丝消沉和悲观,更多是大无畏的慷慨,还有视死如归的凛然。23岁的余祖胜烈士在重庆解放前夕被敌人杀害于渣滓洞。“我整起了我的旅囊,向着那自由的领域,跨过那黑暗崎岖的道路,明天,我第一个看见东方发出的曙光。”这篇《向遥远的地方思念》更多是对新世界的憧憬和追求,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希望。
“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给你什么遗嘱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这首《示儿》是蓝蒂裕烈士赴刑场前交给一位难友的。一句“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让人落泪,有对孩子的不舍,或许也有自己因为革命而对孩子疏于关心的愧疚。面对永远的离别,作品生动表达出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担心、牵挂和期望。
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是革命者,也是为人子、人夫、人父的有情男儿,只不过把儿女情长融入民族大义之中,用自我的牺牲诠释着别样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他们正是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情怀,才铸就了中流砥柱的不屈和坚强。信仰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统计,截止到1949年,仅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
今天,硝烟虽已散去,但对信仰的要求和考验一刻也没停止。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崇高的信仰,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信仰是方向、是力量,更是每一名共产党人必须秉持的政治灵魂,终生必修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