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视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武汉,英雄之城


■本报记者 范江怀

在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位于蛇山之巅的黄鹤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熊 琦摄

武汉,别称“江城”,有“九省通衢”之称。

由于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武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武汉地区就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拉开辛亥革命的序幕,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抗战时期,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中国军民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死之心,打破了日军妄想“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

武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19年,武汉GDP总量成功跻身中国城市“万亿俱乐部”。

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承载了无数荣耀与苦难的英雄之城。

“火花飞迸在长江”

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勋章”

有人说,要了解武汉,得从热干面说起。

一碗普普通通的美食,洋溢着一座城市的风情。感受这座城市的风骨,需要在地标、路标中去细细寻找和体味。

行走在武汉街头,很容易发现武汉人把对武汉抗战的记忆,早已烙在这座城市的纹理里,融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

陈怀民路,是武汉的一条街道。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树下漫步,望着颇具岁月感的店名和路牌,记者的思绪仿佛回到8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8年4月29日,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军展开一场空战。年轻的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击落1架敌机后,被5架敌机围追堵截,战机被敌机击中起火,陈怀民本可以跳伞逃生,但他选择开足马力,向1架敌机撞去。与敌机同归于尽的他,将2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武汉上空。

为纪念这位空战英雄,武汉人民把繁华市区的一条街道命名为陈怀民路。

在武汉,江岸区的胜利街,连着的陈怀民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这些都是用抗战英雄命名的街区。与胜利街相连的大连路上,坐落着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邓正兵说,很多抗战历史的细节,就定格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里。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保卫大武汉》的歌词:“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抗日的战线,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

1938年6月,抗战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在武汉打响,史称武汉会战。日军在继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之后,企图通过武汉会战一举征服中国。为此,日军从海上、陆路和空中向武汉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民汇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决死之心,沉重打击了气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

邓正兵和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教授邓红长期致力于武汉会战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战场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

经此一役,第二次国共合作发展到了高峰,全中国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广大人民被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在外交上,中国军民的抗战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看一座城市国防建设的底蕴,可以看看这座城市有没有忘记身上的伤疤、能不能擦亮胸前的勋章。

武汉市内的100多处革命纪念地,铭刻着这座城市往日的荣耀与悲壮,也昭示着这座城市的未来:我们可以战胜人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也就无惧未来任何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公敌!

浩浩长江水,见证英雄之城的不屈不挠;巍巍黄鹤楼,铭记英雄人民的众志成城。这里响起辛亥革命第一枪,是当之无愧的首义之城;这里举行京汉铁路大罢工,是工人运动的大本营;这里沉淀“保卫大武汉”的烽烟岁月,成为民族精神的熔炉;这里迎战过1998年的特大洪水,是英雄之歌的谱写之地;这里打响庚子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再次载入英雄史册。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

“一桥飞架南北”

一座城市的通途与格局

武汉是一座可以从水路、陆路和空中进入的城市。现代发达的交通方式,更凸显出武汉“九省通衢”的美誉。

武汉的道路千回百转,桥隧密布。站在黄鹤楼上凭栏远眺,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气势磅礴的武汉长江大桥。

这座大桥不仅是武汉人的骄傲,也是一代中国人的荣耀。

1957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不仅解决了城市跨越长江的交通难题,也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已有30年建桥经历的刘自明是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起建桥,他感慨万千:“长江天堑,古来险隔”,蜿蜒的江水不仅阻隔了物流和人流,也阻隔了中国南北文明交流,可以说,在万里长江建桥,连接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贯通南北交流,不仅是武汉人的梦想,也是中国人的梦想。

最近十几年时间,横跨长江和汉江的大桥迅速增加,已建和在建的大桥超过20座,“江城”武汉也被誉为“桥城”。

路桥建设是武汉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武汉人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生动写照。一段时间不来武汉,你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又长大了”。这种“长大”不单单指“体型”,而是内在的力量和文明。沐浴着改革大潮的武汉市,2019年跻身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具备了实现更多梦想的实力和条件。

桥梁,打通了江河湖海给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交通断点,也打通了一个城市飞速发展的“血脉”。便利的交通不断改变着武汉人的生活模式,改写着武汉在中国版图上的分量,也不断书写着英雄之城在助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十几年前,武汉市就出台一系列法规文件,明确规定:在交通设施建设中兼顾部队机动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落实战时防空要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满足军事通信需求,在重要产业发展中注重军民兼容……

最近几年,武汉着眼提高战略投送能力,在打造中部地区立体交通枢纽过程中,分别建设了“应急交通保障动员中心”“物流应急动员中心”;在信息工程、光缆干线等建设中,为军事通信预留接口和资源;着眼应急动员需要,依托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应急保障动员储备基地。

在探索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道路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的宏大格局,也感受到了武汉人民深沉的家国情怀。

“和平运动会”

一座城市的智慧与追求

漫步武汉街头,常有一行字会跳入眼帘: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说起来,武汉人会咧嘴一笑,然后告诉你:这是我们武汉人的座右铭。

江之奔涌,湖之灵秀,哺育了武汉人蓬勃向上、敢为人先的性格。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武汉人不止一次“开先河”。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打响了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的序幕,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我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汉阳造步枪”,就诞生在武汉。从1896年开始,这款步枪在汉阳兵工厂生产将近半个世纪。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汉阳造”一直都在发挥作用,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一段传奇。

2015年5月21日,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第70届代表大会在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举行。大会在最后一天进行投票表决,将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承办权授予中国, 由湖北省武汉市承办。国际军事体育执行委员会同时作出决定,将这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命名为“和平运动会”。

止戈为武。举办一届“和平运动会”是各国军人的期盼,是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和决心,也是武汉长久以来的不懈追求。

赢得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承办权之后,武汉人把梦想和追求写进赛会的主题口号:创军人荣耀、筑世界和平。他们的愿望朴实而又真诚:在武汉搭建一个竞技舞台,希望各国选手充分展示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用体育的阳光穿透战争阴霾,用友谊的桥梁促进文明沟通,用心灵的交融凝聚和平力量。

军运会召开的短短10天里,来自世界各地109个国家的9308名军人,在武汉享受了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止戈为武”的和平理念,看到了“美美与共”的和平愿景,理解了“共享共赢”的和平主张,感受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力量。

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主席皮奇里洛说:“本届军人运动会在开幕前,就已经注定是一届成功的世界军人运动会!”他认为,本届军运会充分展现了“体育传友谊”的军体精神,“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理解,还有团结、友谊这些理念,通过军运会的成功举办传递给了全世界。”

武汉,在2019年的金秋,给世界奉献了一场和平的盛典: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各国军人,在这里享受到和平的阳光,凝聚了和平的力量,留下了和平的烙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