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朝暮心系于民


■李宏军

“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们讲了几个心愿。”今年两会上,习主席对政协委员们回忆起当年一段难忘的对话。

从“希望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到“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从“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到“干活挑着金扁担”……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习主席对群众的生活点滴依然记忆犹新,讲起来声情并茂、如数家珍,生动展现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人民情怀,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永远不变的为民初心。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自古以来,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一个不挂念着基层的百姓。古籍中的“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名言,无不阐释了一个普遍真理:爱民恤民,重在知百姓之所需、想百姓之所盼、解百姓之所忧。

春秋时的齐景公在位时,有一次大雪下了3天还不停止,“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进宫拜见,站了一会,齐景公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说:“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这样的事并不鲜见。同期的卫灵公隆冬时节征集百姓挖掘水池,宛春进谏说:“天寒,百姓冻馁,愿公之罢役也。”卫灵公竟然反问:“天寒乎哉,我何不寒哉?”锦衣玉食,香车宝马,当然感受不到百姓的疾苦了。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名平民皇帝,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有一天,他与群臣谈论民间之事:“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朕一食一衣,则念稼穑机杼之勤”,并警告大家,“尔等居有广厦,乘有肥马,衣有文绣,食有膏粱,当念民劳”。朱元璋一生“夙夜念虑,未尝忘民”,坚持“治民之道,惠养为急”,经常反思自己“民或有寒不得衣,饥不得食,劳不得息,朕何忍独安”,赢得了百姓爱戴,留下了千古美名。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如果失去民心,也就失去了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战国时的魏文侯外出游览,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身背喂牲口草的人,问其原因,那人说因为爱惜皮袄上的毛。文侯说:“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第二年,东阳地区上交赋税,总数有往年的10倍之多,大夫们都来祝贺。文侯却说“此非所以贺我也”,并讲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又分析“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发出了“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的感慨。

《群书治要》中讲:“高台层榭,非不丽也,然民无窟室狭庐,则明主不乐也;肥酿甘脆,非不香也,然民无糟糠菽粟,则明主不甘也。”然而,并非所有为政者都明白“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道理,都能做到“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晋惠帝年间,天下闹饥荒,百姓多饿死。晋惠帝听说此事后竟然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面对百姓疾苦,如此荒诞不经,焉能不被人民所抛弃、被历史所唾弃?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从全面深化改革,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反腐败斗争,到生态文明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朝暮心系于民、事事行之为民,用始终不渝的信念、持之以恒的奋斗、来之不易的成绩,换来了亿万人民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牢牢的安全感。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如今,脱贫攻坚即将收官,全面小康胜利在望。行程万里,初心如磐。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奔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陕西省军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