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简介
2012年11月14日至21日,以色列为打击以加沙为大本营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实施了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军事行动。历时8天的作战行动,以色列空军打击了加沙境内约1500个目标,造成了包括哈马斯“卡桑旅”领导人贾巴里在内的162名巴勒斯坦人丧生,1100余人受伤。以军与哈马斯武装力量激烈对抗的同时,双方也在社交网站“大打出手”,虚拟空间的角逐博弈让不少媒体惊呼,这是世界上第一场“微博战争”。
讲评析理
“防务之柱”行动是一场规模不大、速战速决的军事冲突。在这次行动中,以军紧紧围绕维持加沙战略平衡、削弱对手作战能力、减少一线人员伤亡和降低战争负面影响四大目标,始终遵循小打精打、破击要害、控制规模的作战指导思想。此战军事对抗新意不大,而双方在社交媒体上展开的激烈攻防则引起举世瞩目。
社交媒体对抗是巴以冲突政治博弈的集中体现。以色列建国以来,一直与周边国家战乱不休。由于冲突各方的立场相去甚远,加上各种内外势力的利益纷争,使得巴以冲突久拖不决。冲突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从肉体上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是表达各自诉求立场,吸引外界注意,争取外界支持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对抗过程中积极发声,压制对方声音,传播利己不利敌的信息,借此引导舆论、威慑对手、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就成为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依托网络传播使用的社交媒体参与力量多元、手段多样、受众面广、互动性强、影响力大,在巴以对抗这种政治意味浓厚的冲突中自然容易发挥优势。力量弱小的哈马斯武装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这一公共平台进行舆论宣传,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国际同情与道义支持。军事实力明显占优的以色列也希望借助社交媒体塑造其军队的正面形象以及不得不“以暴止暴”的正义性与合理性。
“叙事之战”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形式。“叙事之战”是外军提出的术语,其实就是争取舆论的媒体战。网络化时代,各种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加快了信息武器化进程,舆论制胜可能取得比火力摧毁、兵力夺控更大的战略收益。“防务之柱”行动,社交媒体对抗在战事爆发的第一时间“同步展开”,对抗双方均利用新媒体实时直播战况、加强舆论宣传、展开心理攻击、争取支持力量。以色列国防军新闻办公室战前就在主要社交媒体上开通账号,临近行动时,以色列官方账号发出“以色列国防部发起对抗哈马斯行动”的声明,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利用社交媒体发出战争预警。战斗打响后的每一分钟,以色列国防军都会更新社交媒体。与“正规军”相呼应,推特上涌现出“‘防务之柱’行动”“以色列在燃烧”等活跃的“民兵武装”,积极发布支持以色列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因快捷、直观、简短、冲击力强而“圈粉”无数。哈马斯也把网络媒体视为与火箭弹一样能遏制和打击以色列的“常规武器”。加沙地带,几乎每个青年都有脸谱账号,很多“公民记者”在空袭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图片和视频上网发布,与以军官方媒体相比,这些信息难免简单粗糙、不够专业,但因其民间的身份、快速的反应、震撼的现场,也赢得不少关注和国际舆论支持,大有人人上阵、个个参战的人民战争气势。双方都竭力在社交媒体上塑造自己无辜受害和被迫反击的正面形象,同时刻意渲染对方的野蛮残暴。哈马斯发布以军大规模空袭造成巴方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大量照片。以色列则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加沙火箭弹击中房屋,三名以色列平民被炸身亡》的报道,并配上触目惊心的照片。从战争形态看,此次巴以冲突,社交媒体对抗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完全超过了现实战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战争的“风向”。
赢得社交媒体对抗须做到攻防兼备。2006年黎以冲突,以色列忽视了社交媒体运用,被对手掌握了舆论主动,最后不得不黯然终止作战行动。2008年“铸铅”行动,以军吸取教训,在社交媒体领域充分准备,开创了多项世界军事传播纪录。在以色列国防军的成功运作下,社交媒体俨然成为以军赢取各界支持的重要手段、操控舆论的有力工具和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2012年“防务之柱”行动,以色列发动社交媒体攻势的同时,也高度重视防御措施。从11月14日空袭开始,以色列政府网站4天内遭到4400万次黑客攻击,但以军凭借专业的“网络防御部队”,使得对方的黑客攻击只有一次取得成功。防范网络“硬攻击”的同时,以色列还注意防范“软杀伤”,专门建立了负责互联网事务的部队,主要是防范和打击向敌人泄露军事机密问题。哈马斯对以方的舆论攻势也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展开反击。以军在优兔上发布哈马斯“卡桑旅”领导人贾巴里遭刺杀的视频,哈马斯随后也在优兔上发布以色列无人机被击落的视频。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其个人主页上写:“哈马斯恐怖分子躲在平民身后,却干着杀害平民的勾当。”巴勒斯坦人很快在这则留言下针锋相对地反驳:“你才是杀害平民和儿童的真正凶手!”从影响力而言,这场冲突的双方都是赢家。“卡桑旅”推特账号的粉丝翻了4倍,增至4.1万人;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推特账号的粉丝数量也翻了一番,达到2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