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可能就是许多人苦苦追求的“最近的路”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做事之前,总会想“以前别人是怎么干的”,总要看有没有现成的“模板”可套用。这种“复制粘贴”式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看似追求工作的高效率,把事情做得更加稳妥,而实际上多是为了图省事、抄近道,一定程度上是惰性思维和取巧心态的反映。
成功不复,知变为大。别人的做法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简单克隆。以惰性思维干工作,没有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工作的创新性从哪里来?“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复制”别人的做法,怎么会有工作的成就感?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随随便便得来的成功。成功之路都是靠结合自身实际踏踏实实走出来的。搞科研,就要老老实实地遵循客观规律,像袁隆平那样,靠“不在稻田就在去稻田的路上”的执着与坚韧,一步一个脚印,一门心思造福人类;搞创作,就要扎扎实实地到基层一线体验生活,像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那样,把自己“变成农民”,写出有温度的传世精品;当公仆,就要为人民踏踏实实做事,像焦裕禄、沈浩那样,从一件件具体事抓起,实打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座丰碑。
速生的木材打不了扁担。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那些急功冒进之人往往欲速不达,走向了愿望的反面。欲争其利,反受其害;欲图其快,反变为慢。正如老话所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只有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做什么事情,不要老想走‘一’字,要善于走‘之’字。”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分析世界上成功的战略案例后,发现90%案例用的都是间接路线。美学家朱光潜在《谈修养》一书中,讲到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他曾学过作诗填词,一时兴之所至,就信笔直书,自以为写得不错,就找了一位精于诗词的朋友来看。朋友看后坦白地告诉他:“你的诗词未尝不能做,只是你现在所做的还要不得。”他问朋友:“毛病在哪里?”朋友回答:“你的诗词都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欢喜取巧,显小聪明。”朱光潜深刻反思后认为,朋友的话一语中的,自己的毛病确实在“没有下过力”,并感悟到“不但在文艺方面,就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其实,“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可能就是许多人苦苦追求的“最近的路”。培根也曾发出忠告:“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往往是最坏的路。”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