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兵王”说兵事 成功可“复制”

——火箭军某旅创新开展群众性自我启发式教育新闻观察


■张新凯 本报特约记者 冯金源

“关键时刻不逼一下自己,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去年底,在火箭军某基地组织的群众性练兵比武中,所属某旅作战保障营气象专业技师、四级军士长何学亮取得了“气象专业”第一名,并荣立三等功。

这让不少认识何学亮的官兵惊讶:一个之前时不时表明心迹要退役回家过“小日子”的人,怎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干出这等荣耀了呢?

“其实,是他们的故事敲开了我的心门。”何学亮说,他的思想转弯,是受该旅56名高级士官故事的感染:他们在旅里开办的“兵王说兵事”讲台上,与大家谈人生、话使命、忆初心、讲奉献,让何学亮找到了“军旅坐标”。

“当时没有师傅带,还缺少教材,为了把导弹专业研究明白,我就自己动手做导弹模拟器材,把每个电路的电流走向、信号流转画在本子上,记录每个操作的动作要领……”火箭军“百名好班长”、该旅发射一营一班班长刘波用简单朴实的话语,讲述自己当兵19年从一名“火头军”成长为“专家型”士官人才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何学亮:刘波班长兵龄只比自己长3年,可比自己努力多了。

“为了弄清导弹电液气路原理,我白天练操作、晚上学专业,周末也拿着原理图泡在装备库房里,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找、标、记……”该旅发射六营三班班长、一级军士长卫松的故事,也让何学亮听得热血沸腾。

从去年初开始,火箭军某旅创新开展群众性自我启发式教育,来自基层营连的56名堪称“兵王”的高级士官陆续登台,讲述自己立足岗位成就事业的亲身经历。他们,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成功,得到了更多战友的“复制”。

榜样是精神的坐标,典型是生动的教材。该旅旅长郑焱说,导弹部队高级士官比例大,好多还是优秀党员、训练标兵、比武冠军,他们是基层的“明星”、身边的榜样,把他们的事迹宣传好,更能打动人、感染人、引领人。

从失落中奋起——

“路是自己选的,说什么都要走下去”

站在讲台中央,还没来得及开口,台下便响起了掌声。那一刻,卫松显得有些紧张。

卫松,旅里首屈一指的“导弹通”。台下,有260余名官兵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现场鼓掌最热烈的刘波和卓浩2名三级军士长,都是他的“高徒”。站在台上,他挺起胸膛,用洪亮而短促的声调,对着2000余名官兵,讲述自己的故事。

翻开卫松的履历,记者发现,这是一个“破茧成蝶”的故事:当兵28年,23次参加各级比武斩获头名;参与研制的某型号导弹测试发射模拟仿真系统,喜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编写的《某型导弹控制系统操作规程》,作为教材在部队推广应用;培养的专业号手中,30余人考学提干、20余人入选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

因为文化基础薄弱,这位一级军士长曾与“军官”失之交臂。后来,因为工作成绩突出,他两次被列为提干对象,但最终未能如愿。身边的领导、战友为他感到惋惜,担心他“扛不住”。没想到,他用一次次跨越证明自己:“既然当不了军官,那咱就当最好的兵!”

部队转型之初,为实现“没有装备能训练,有了装备能打仗”的目标,旅里成立了模拟器材开发小组,让第一批接触某新型导弹的卫松负责控制专业模拟器材研发。卫松反复请教专家,自己画图纸、做方案,最终研制出第一套模拟训练器材,实现了“没有装备能训练”的目标。

新装备列装后,为尽快熟悉新装备,卫松制订了超强度、满负荷的学习计划。有以前理论功底作支撑,他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全面掌握了某新型武器控制系统基本操作方法,300多张原理图熟记于心,并为旅里培养出一大批叫得响的专业人才。

和卫松一样,该旅发射一营二级军士长张雷,也曾有个“军官梦”。

张雷所在的新兵连是在一个部队农场度过的。他们每天的训练内容,就是一个班装十几车大豆、小麦运往山下粮库,剩余时间打扫厂区积雪。

当时,张雷产生过怀疑,是不是当兵这条路走错了?后来想一想,“路是自己选的,说什么都要走下去。”在农场工作两年后,团领导把他作为“定向生”培养。没承想,那年农场撤编,张雷的“军官梦”化为泡影。

农场撤编后,张雷被交流到该旅,成为发射一营的兵。一度,他成了营里的“老大难”:单杠、双杠上不去,5公里越野需要人拽着跑,队列会操常出错,专业理论学习跟不上……

“在一营,得靠素质立身。”有一天,战友直言不讳地对张雷说,“你这素质,估计在一营待不长。”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已被人忽视。他再次想起那句话:“路是自己选的,说什么都要走下去。”他主动向新兵看齐,公差抢着干,体能加班练,专业用心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张雷不仅当上了班长,还担任了专业指挥。此后,在上级组织的群众性练兵比武中,张雷带领专业组多次拔得头筹。

从低起点迈步——

“眼是最高的山,脚是最长的路,心是最准的点”

如果不登上讲台,这个旅很少有人知道“李因武”这个名字。

25年前,只有初中学历的李因武怀揣“军旅梦”踏进军营。看到导弹原理图上纵横交错的电路和密密麻麻的符号,他当时傻了眼。

这是什么符号?该从哪儿入手?能学会吗?一个个问号让他心里直发慌。

为弥补文化知识上的“短板”,弄清导弹电路、液路、气路原理,他从学习相关专业书籍开始,结合实际装备操作,一步一个脚印攻关。遇有疑难问题,身边的专业骨干、行家里手,不论年龄大小、兵龄长短都成了李因武求教的老师;每次去厂家接装、见学,他都会向厂家的师傅、设计人员虚心学习,借阅笔记、摘抄资料,不断充实自己。

经过6年的潜心钻研,李因武让人刮目相看:几十幅电路图烂熟于心,上百组数据倒背如流,数千个元器件如数家珍,精通5个测试操作专业岗位……

那年8月,该旅转战西北高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在装弹前状态检查时,指示灯突然报警。“加注罐检测异常!”操作人员在舱体检测过程中发现,加注罐漏气,多次调试后故障依然复现。

导弹发射分秒必争,每个人都心急如焚,李因武仔细查看装备故障,诊断发现加注罐管口处有2毫米左右的机械划痕。随即,涂抹润滑油,填平划痕凹槽……终于成功排除故障,将导弹准时送上蓝天。

李因武感慨地说:“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涯,有失败的沮丧,也有胜利的喜悦。正是出于对导弹事业的热爱、对操作号位的坚守,使我由一名普通的地方青年成长为一名高级士官。”

“眼是最高的山,脚是最长的路,心是最准的点。”对于该旅时空基准队二级军士长李强来说,只要始终保持坚定的初心,就没有逾越不了的高山。

李强刚接触测地专业时,整天和三角函数、坐标以及英文单词打交道。为了尽快把专业吃透,他每天跟在班长身后“淘宝”“取经”,定量完成计算演练任务,达不到任务量决不休息。当兵第5年,他已经跟着班长跑遍了所有点位。

有时候,为了一个天文数据,李强在山头一待就是一整夜;遇到陡峭的山路,他就跪在地上一点点往上挪……风餐露宿的野外作业,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测量经验。

那一年,李强带领测地编组赴西北高原保障实弹发射任务。在对阵地进行复测时,他发现实测数据与上级下发的已知数据有微小误差。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了测出可靠数据,李强安排不同号手、使用不同仪器,先后测出18份数据。通过大量数据比对,证实他们测试的数据是准确的。最终,经过上级专家组现场复测,确认了实测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了发射顺利进行。

入伍20多年来,李强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多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共测量出10万余组数据、培养出10余名测绘能手。

从拼搏中感悟——

“如果你感到现在走的路很艰难,那就证明你在走上坡路”

个头不高,圈粉无数。该旅发射一营一连一班班长、三级军士长刘波,刚开场就吊起了官兵的“胃口”。

19年的军旅生涯,刘波用一个“干”字概括:多干少说,把上级安排的任务高标准干好,把正常的内部关系处理好,这就是一个好兵的标准。

新兵下连,刘波被分到了发射一营炊事班。他早上5点起床揉面蒸馒头,中午和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切菜。但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到训练场练体能。后来,在他的申请下,组织上批准他下到战斗班。两年后,刘波当上了发射一连的班长。

刚开始学专业时,刘波同样找不到方向。但他不服输,一有时间就往车库跑,对着装备学习,还经常跑到其他营去向老班长请教。

一路拼搏一路歌。任班长16年,刘波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被火箭军评为“专家型”技术士官人才、火箭军“百名好班长”,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作为导弹专业组组长,他创新研制了“瞄准窗口夜间照明装置”“发射车夜间对点装置”等革新成果,并为旅里培养出50余名重要岗位操作号手。

刘波感慨地说:“如果你感到现在走的路很艰难,那就证明你在走上坡路。反之,就可能没有进步!”

在军旅生涯努力奔跑的,不止刘波。该旅阵管连三级军士长肖兰波,被官兵称为“阵地魔术师”。他借助“阵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把视频监控、数据上传、智能广播等有效整合,发挥了阵地通信最大效益。

肖兰波士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该连,为尽快胜任本职,他采取“理论+实践”的办法,一项一项攻、一关一关过,遇到难题虚心向厂家师傅电话请教。

2007年,“地下龙宫”首次安装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虽然技术难度大、专业组力量薄弱,但肖兰波没有退缩,他带领专业组连续奋战攻克多个技术难题。

有一次装备检查,他发现核心点位的防爆智能摄像机存在故障。对于这个精密仪器,有人建议请专业人员维修,但肖兰波决定自己尝试一下。

说干就干。肖兰波带领专业组成员逐条线路、逐个元器件测试,最终确定是线路主板故障并及时送厂家维修,从而避免了摄像机机芯损坏,挽回数万元的经济损失。

在不同角色中担当——

“我只想尽一名军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

在教育课堂上,军人对家庭的牵挂和亏欠是绕不开的话题。

该旅综合保障营修理连二级军士长王进明说话大嗓门,在全连官兵面前下口令“威风十足”,还是官兵公认的“修理大拿”。但只要进了家门,他温顺得像只“小绵羊”。

有人说,王进明“怕老婆”。殊不知,每一个“怕老婆”的故事背后,都有一颗包容大度的心。

说到夫妻关系,王进明讲得头头是道:寻找理想伴侣,建立幸福家庭,是人们的共同心愿。军人也是人,因为职责和使命,军人的爱情注定磕磕绊绊。因此,军人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宽容之心,多体谅妻子的难处,有了时间多沟通。切不可把“职业病”带到家里,以命令口气与妻子讲话,用责怪和埋怨的语言与妻子交流。

对此,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刘激扬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幸福的家庭都有共同之处,就是不争对错……”

“接地气、很深刻、代入感强。”该旅发射二营教导员王若雨坦言,有时候上教育课,政治教员费了半天劲,官兵却并没有听进去多少;让这些老班长结合自身经历、自身感悟谈体会,反而事半功倍。

不善言辞的发射九连二级军士长郭海涛,上场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豪言壮语,讲的全是大实话,却赢得多次热烈掌声。

他从个别官兵参与网络赌博、网游大额充值、高额打赏主播切入,结合自己当初每月45元津贴费还能结余的经历谈起,给全旅官兵上了一堂“勤俭节约”课。

当兵22年,郭海涛不吃零食、不买高档电子产品,虽然他并不是多富有,但是小家很幸福。他和妻子不仅在市区买了房,而且每年还能给双方父母一些帮助。

作为儿子心目中的“超人”,郭海涛处处争第一、样样拿优秀。入伍22年,他训练刻苦是出了名的,手榴弹投过60多米,5公里越野号称“飞毛腿”……说起这些“高光时刻”,郭海涛谦虚地说:“我只想尽一名军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通过努力,让祖国放心,让母亲省心,让妻子安心,让儿子有所期待!”

图①:“兵王”们承载荣誉,阔步迈向新征程。

图②:一级军士长卫松(中)在专业上进行传帮带。

图③:二级军士长李强(右二)在组织专业训练。

牛新志、冯义桥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