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风吹边关小白杨


■堆 雪

我是1992年入伍的。入营第一天,连队就让老兵给我们教唱军营歌曲。《说句心里话》是第一首,《小白杨》是第二首。《说句心里话》就不用说了,这首石顺义填词、士心谱曲的歌曲,不知让多少第一次在部队过春节的新兵唱得哭鼻子。“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每唱到这里,新兵们的泪水就止也止不住地流下来。当唱到“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泪水更是流得稀里哗啦。比起《说句心里话》,《小白杨》更显硬气和豪迈,也更能彰显热血男儿的铮铮铁骨。难怪新兵下连后,连长总会在饭前集合时说:“大家来一首《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新老兵异口同声,放声高唱,气壮山河。虽然那时我在乌鲁木齐市区边上的一个装甲部队服役,可每每唱起这首歌,就感觉自己也是那个手握钢枪在白杨树下为祖国站岗放哨的边防战士。以至于后来在部队服役年头多了,就觉得无论是在哪里服役的军人,他们的内心和本质其实与边防军人是一样的。虽然所在岗位不同、所处环境不同,但他们无怨无悔、甘为祖国守边防的心是相同的。

军校毕业后,我从来自边防的教导员那里知道了《小白杨》这首歌里的原型人物,知道了这个感人而又励志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西北边陲的塔城裕民县塔斯提边防哨所。以致再唱起这首歌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勾勒出那个矗立在祖国边防线上的哨所和哨所旁那棵孤独而顽强生长的白杨树,以及在白杨树下那个巍然屹立的边防哨兵的画面。遗憾的是,在长达25年的军旅生涯中,我却从未走进过这个边防哨所。直到2019年5月,退役3年的我随中国作家采风团来到塔城,才有幸来到这个在心里传唱已久的神圣之地。

那一天,我们采风团的大巴车从巴尔鲁克山直奔塔斯提边防哨所。途中,连绵起伏的绿色群山中,一面画在远处山梁上的巨幅国旗吸引了我的目光。随着车辆的转折和颠簸,我的目光始终盯着那面国旗,就像一名坦克手,无论战车怎样驰骋纵横,他都始终锁定着所捕捉的目标。我想,只有战士才会在山体上绘制出如此巨大而震撼人心的国旗。它不仅宣示了一个国家的主权,也展示出守防官兵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多年来,我走过很多个边防连队,通常情况是,你在哪座山体上、墙壁上或是屋顶上见到了国旗,那里就一定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防官兵。虽然,后来才知道那面巨大的国旗是兵团九师制作的,但化剑为犁的兵团人,哪一个又不配称作一名战士呢?

大巴车百折千回,终于吃力地驶上了一个山包,一座迷彩裹身的塔哨和几棵高大的白杨树映入眼帘。前来接待的战士告诉我们,这就是曾经的塔斯提边防哨所,也就是《小白杨》这首经典歌曲的诞生地。因为有了这首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塔斯提边防哨所,也被大家称作“小白杨哨所”。

塔斯提,哈萨克语为“石头堆”的意思,这里曾是堆满了石头的一片荒滩。塔斯提哨所建于1962年,原为塔斯提边防连前哨。哨所条件十分艰苦,“天当被子地当床”就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种极度艰苦的环境里,守卡官兵艰苦奋斗、以苦为乐,忠实履行着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1983年,哨所的锡伯族战士程富胜回伊犁探亲,把带回的白杨树苗种植在哨所旁的故事,就是官兵以哨为家,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防、顽强生长的精神写照。哨所位于巴尔鲁克山山脚下,水源十分匮乏,哨所周围没有一棵树。当时战士每天擦脸、饮用、漱口等日常用水,每人只有一军用水壶。大家平时都舍不得喝水,只有在极度干渴时才抿上一小口。但为了让树苗成活,大家千方百计把这弥足珍贵的水节省下来浇灌树苗!在守防官兵的精心呵护下,十棵白杨树苗终于活下来一棵!这个真实感人的边防故事,深深打动了诗人梁上泉和作曲家士心,一首声情并茂的《小白杨》便应运而生,且很快在军营内外传唱开来。

高高的塔哨,巍然屹立,仿佛站立在边防线上的哨兵。“祖国在我心中”六个大字,在塔楼最高处熠熠生辉。塔楼下的墙壁上,“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标语,赫然在目。彼时,涌动胸腔的万千情思,都不如站在那棵饱经风雪的白杨树下放歌一曲。全体采风团的作家诗人们,一个个像精神抖擞、激情饱满的战士一样列队,挺胸、昂首,齐声高唱——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

歌声悠扬,久久回荡在巴尔鲁克山脉深处。歌声雄壮,久久激荡在塔斯提的边防线上。

在告别“小白杨哨所”时,我在边关的风中再一次拥抱了那棵为祖国站岗放哨的小白杨。我知道,每一个在这里持枪站立过的军人,都有资格把他们的青春和名字镌刻其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