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斗,著名曲艺家,国家一级编剧,山东临清人,1932年出生,1946年参军。曾任原沈阳军区文工团曲艺队队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创演的主要作品有快板《学雷锋》《赞王杰》《唱苏宁》《怀念杨业功》《新时代雷锋传人郭明义》《仰天望海赞罗阳》《巧遇好八连》《说长征》《唱延安》《神枪手》等,被原沈阳军区授予学雷锋金质荣誉章。其中,对口快板《学雷锋》被誉为“红色经典”曲目,半个多世纪来一直被人们传唱。
焦凡洪,作家,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白山出版社社长。
焦凡洪:我听说自疫情以来,您虽然宅居家中,但笔一直没封。
朱光斗:前段时间,我是宅家防疫没下楼,但抗疫的战果暖心头。那些新时代“雷锋”们白衣执甲、勇斗病魔的事迹令人感动。我琢磨,自己作为一个文艺老兵,虽然去不了抗疫斗争前线,但也应力所能及地尽一份责任。于是,我就创作了快板小段《全民抗“疫”》。写完后,我给干休所所长陈连望打电话征求意见,给他唱道:“同志们,要听清,新冠肺炎闹得凶。这种病毒易传染,陋习不改很危险……”正在组织官兵做防控工作的陈所长,听后说:“太好了,您这个段子写得非常及时,既能鼓舞大家斗志,又能普及防疫知识。”我很欣慰,马上让老伴帮助录制视频,转发给大家。现在我准备创作一个反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事迹的快板作品。我今年88岁了,写不了长段就编小段儿,打不灵竹板就敲桌面儿,就像那红烛永燃捻儿,歌唱英雄不断线儿。
焦凡洪:几十年来,您两手竹板声声,一腔唱词朗朗,一直是全身心拥抱时代、歌颂英雄。当年您是怎样走上曲艺创作演唱道路的?
朱光斗:1946年,我14岁,从山东临清长途跋涉奔赴延安,在中央机关当了一名公务员。在陕北,虽然物质生活艰苦,但精神世界红红火火、蓬勃向上,特别是大合唱、秧歌剧、墙头诗等革命文化使我如痴如醉,在我心灵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解放后,我选择当一名部队文艺战士,先学京剧、唱单弦,后专门说快板。对这一行当,有的人看不大上眼。但我认为,它反映生活快,擅唱正气歌,轻便又灵活,群众易掌握。我跟朋友说:“我搞艺术就铁定它了。竹板飞扬飘红缨,我用快板唱英雄,面向连队心想兵,喜闻战士欢笑声。”这些话也是我终生的艺术追求。
焦凡洪:1963年3月12日,在毛主席给雷锋题词发表后的第7天,您与知名曲艺演员范延东表演的对口快板《学雷锋》,在原沈阳军区八一剧场首演,一炮打响。这是第一个把雷锋事迹成功搬上舞台的艺术作品,也创造了军事文艺紧跟时代步伐、快速反映生活的典型范例,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朱光斗: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光辉题词发表,全国掀起学雷锋活动热潮。雷锋是沈阳军区的战士,军区文工团责无旁贷地要创作歌颂雷锋精神的节目。团里交给我的任务,是写一段全面反映雷锋事迹的对口快板。起初,我感到这是一个手到擒来的活。因为我了解雷锋事迹,还见过雷锋3次。结果,稿纸铺开了,我的思路却怎么也打不开:雷锋的事迹太多了,从哪儿下手,怎样解决“散”的问题?雷锋做的那些事情都挺平常的,上哪儿寻“包袱”、找“高潮”,怎样解决“平”的问题?特别是领导和战友对我提出“讴歌雷锋的创作虽然是急就章、但要努力搞成艺术品”的希望,该如何实现?
多年的艺术实践,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创作辙”:“素材不凑手,生活里走一走;写作遇困难,军营里转一转。”憋在屋里“呱哒”不出词来,我就去找官兵摆龙门阵。战士们听说我见过雷锋、还跟雷锋唠过嗑,呼啦一下,像见到英雄那样,把我紧紧围在中间,激动地问我跟雷锋见面的情景。我顿时找到了灵感:是啊,谁离雷锋近一步,谁就多一分光荣;谁与雷锋亲一分,谁就增一分自豪;雷锋是军人的骄傲,共产党人的骄傲;雷锋的伟大正是体现在平凡之中。再伏案,我激情奔涌。我采取了两个战友争夸雷锋、互不服气,一个比一个对雷锋事迹了解多、一层比一层对雷锋精神解读深的结构。在这个框架下,精心安排了表现雷锋的苦难童年、报名参军、钻研理论、苦练投弹、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等故事细节,从而在普通中见崇高、平凡中显伟大,塑造了雷锋的典型艺术形象。
焦凡洪:1990年全军文艺会演中,您与朱宝昌合作创作了对口快板《接“雷锋”》,被称作《学雷锋》的续篇。这个作品有什么特点?
朱光斗:这个作品,一开场,台上的甲就说:“前些天领导派我去沈阳,要求三天之内回营房。交给我一项任务很光荣,让我到沈阳接‘雷锋’。”雷锋已经牺牲了,怎么接雷锋?节目开场就设置了“包袱”,给观众留下悬念。然后,慢慢“抖包袱”,层层“解扣子”——原来说的是部队要建雷锋事迹陈列馆,甲去购买雷锋半身塑像过程中遇见很多感人事儿。“接‘雷锋’,遇‘雷锋’,雷锋就在群众中”,作品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表现广大军民敬仰雷锋、学习雷锋,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的主题意蕴。这个节目经演员郭其富、李智敏表演后,在全军获奖,并被拍成电影艺术片。
焦凡洪:您创作的对口快板《巧遇好八连》,讲的是“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英雄群体,是快板反映先进集体事迹的经典之作。这个作品是怎样产生的?
朱光斗:要在一个快板段子里展现一个先进集体,写作难度更大。我还是信奉那套“创作辙”:“唱响主旋律,必须接地气。创作要搞好,灵感生活找。”那时,正好军区文工团的舞剧《蝶恋花》要去南方巡回演出,我积极要求参加。每到一地,晚上我在舞台打灯光,白天到连队去采访。到了上海,我干脆挤进时任“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刘仁福的宿舍,一住就是半拉月,与连队官兵同学习、同训练、同工作。在与干部战士的朝夕相处中,我了解到“好八连”的很多故事,既探究了他们金子般的心灵,也找到了艺术瑰宝。因此,创作的对口快板《巧遇好八连》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
焦凡洪:您的创作表演在军队曲艺界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这与您体察生活、直奔部队前沿,反映生活、深入官兵内心分不开。据我所知,您就曾多次到部队抢险救灾一线演出。
朱光斗:每当灾难来袭,人民子弟兵总是闻令而动、冲锋在前。这也是军事文艺创作大显身手、发挥特殊作用的时候。1975年海城地震,我冒着余震,跟着救灾部队上了一线,写出了《海城会亲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领一个文艺小组奔向震区,边救灾边创作,写出了《重返唐山》……1998年,我已66岁。在哈尔滨松花江大堤上,我现编现唱,为抗洪官兵和人民群众鼓劲加油:“打竹板,响叮当,对面就是松花江。松花江,松花江,就像野马脱了缰。部队官兵斗志强,挑着担子抬着筐,哪里危险哪里闯,再大困难敢承当……”指战员们看到我这个满头白发的老兵与他们一起战斗,斗志更旺。他们挑着石料、扛着沙袋,在泥水里拼命地奔跑。那个场面我终生难忘。
焦凡洪:有部队官兵这样称赞您:快板不离手,英雄不离口,绿色军营遍地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好战友。说说您到部队演出时记忆深刻的事情吧。
朱光斗:曾经有位年轻演员看到我经常使用的那副竹板,不解地问:“朱老师,我跑了多少商店,买的那呱哒板都白呲咧的,你的呱哒板为什么是紫红的,油光闪亮?”我说:“我可没有特意为它化过妆,等时间长了你就会明白的。”
士兵爱枪,我爱竹板。多少年,它伴我下海岛、走边关、上哨所、进坑道。我身上的汗、手上的油把它浸润了一次又一次,泡透了一遍又一遍,于是它也变得与我的脸膛一个颜色。这也是军队文艺战士本色的印迹吧!说到记忆深刻,要说那一年在辽南某团的演出。当时,全团官兵集合在俱乐部,翘首以待要看我的拿手节目《学雷锋》。可我上台刚扬起竹板,灯光突然灭了,音响也没了——停电了!场内一片惋惜抱怨声。这时我赶紧“救场”,用曲艺行话“现挂”来稳定大家情绪。我大声唱道:“没有灯,停了电,大家光听不用看;停了电,没了灯,我照样给大家唱雷锋;只要心中有雷锋,如同点亮一盏灯!”官兵非常惊喜,立刻安静下来。这在我的演艺生涯中可称得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演出:我在台上摸着黑唱,官兵在台下摸着黑听,直到把一个完整的段子唱完,全场官兵起立为我鼓掌。
焦凡洪:文艺轻骑队到部队演出时,像相声、快板等曲艺节目非常受欢迎。您对部队年轻的曲艺创作演出者,有什么建议?
朱光斗:曲艺作品一般是短小精悍,具有反映现实生活敏捷迅速的特点,素有“快反尖兵”之称。快捷,就是对生活有敏锐洞察力、机智反应力、精准表现力,这需要创作者夯实理论功底和增强艺术修养,深入部队前沿阵地,把握生活时代脉冲。短小,要小中见大,立意高远,作品要有深邃的思想意蕴,直面生活但不能主题直白,切忌口号化、庸俗化。精悍,要构思精巧,结构新颖,内容精彩,形式多样。说唱艺术,特别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要多与战士对对话,多听听战车的轰鸣,使其有兵神兵韵、兵情兵味。艺术贵在出新。改革强军的伟大实践,为军旅曲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文艺轻骑兵更要聚焦演兵场,让快板叩响钢枪的心音,将唱词溢满硝烟的芳香。要始终牢记,我们的主责主业是为兵创作、为兵演出、为兵服务。军营是我们最宽广的舞台,官兵的口碑是我们荣誉最高的奖杯。
采访手记
耿耿兵心
■焦凡洪
采访朱老的这些天,我的面前一直耀动着一个“亮”字:他脑门锃亮、嗓音洪亮,手中的竹板油亮,身后更是一道闪亮的足迹……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当初,有的人对于他敲的那竹板不屑一顾。然而,他坚定地迈着自己的“台步”,让板点和着时代的鼓点,词韵连着官兵的情感,一腔热血咏赞英雄精神。因为他的心头飞扬着一束红缨,笔管流淌着一种向往。他说:“心赤板正感情真,创演为兵为人民,不争官高待遇厚,只求精神启后人。”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那一段段经典旋律,舞台上延伸出一条属于英雄的璀璨星河。
亮丽的艺术风景升腾在军营的沃土,而托起它的是耿耿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