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安会永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平日严于律己,为人低调谦和。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面对任命提拔要越来越谨慎,甚至连走路都靠墙走,只需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史料虽有些夸张,但正考父这种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谨慎,小心慎重之意。在我国古代,谨慎是一条重要的为政之道:“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谨慎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责任心,为民执政,责任重大,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它是一种作风,“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处事勤谨;它是一种能力,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断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和预见性;它是一种品格,慎权慎独,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保持谨慎,决不是因循守旧,亦步亦趋,而是要求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严谨细致,慎终如始,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

《吕氏春秋·慎小》曰:“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人走在陡峭的山上没有摔跤跌倒,却在矮小的土堆旁跌倒了,似乎不合常理。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发现,这一看似“不通”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大道理,关键就在于谨慎是否时刻“在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领导干部对谨慎却并不在意。有的在作决策时不够谨慎,无视条件,主观臆断;有的对自以为熟悉的领域不够谨慎,习惯于照老规矩办事,常常适得其反;有的对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不够谨慎,不是耐心细致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新本领,而是不懂装懂瞎指挥。由于不谨慎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惨痛的。可以说,不谨慎不是小毛病,而是大问题,是不正确的思想路线、不科学的思想方法、不求实的思想作风的表现。

老一辈革命家慎终如始堪称表率,给我们树立了榜样。1972年11月,周恩来总理已身患重病,但仍坚持3个晚上听取葛洲坝工程的汇报,有一次竟长达6小时。为了保证大坝的建成,他果断决定暂停已经开工两年的主体工程,组建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指定著名水利专家林一山为技术委员会主任,要求限期完成修改设计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长江出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我对这个问题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陈毅任上海市市长时,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说:“打仗要下命令,签署作战计划;做经济工作要审批开支。指挥员和领导者提笔签字时,手往往发抖,因为那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战士的生命和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以“战战兢兢”的态度和“手要发抖”的精神,对待事业、面对权位,自然会减少失误、减少损失,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唐代诗人杜荀鹤有一首传世之作,题为《泾溪》。诗云:“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在前进的征程上,形势越好,道路越平,成绩越大,越应该谨慎,否则,“倾覆”“沉沦”等不测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领导干部唯有常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才能在“春风得意马蹄疾”时保持清醒,避免事业的帆船“触礁搁浅”,让自己真正经得起考验。

(作者单位: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