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十几分钟前,‘天河二号’存储系统获IO-500总榜单带宽第一名。”在手机上刷到这条新闻时,国防科技大学大四学员尹旭刚刚结束自己的第一次“天河”机房之旅。
仿佛电影银幕一般,尹旭总觉得脑海里不停地有一串串数据如瀑布飞落:“连续6次位居世界超算榜首”“每秒10.07亿亿次浮点计算”……这些信息让他的心怦怦直跳。我今年的毕业设计将要在“天河”上运行,这不会是做梦吧?他不由自主地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羡煞旁人的微信:当之无愧的“硬核”王者——天河,我来啦!还配上了3个“耶”的表情。
从这条微信开始,一位科研“萌新”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天河”闯荡之旅。
从做梦到圆梦
当得知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成功通过申请时,尹旭愣了一小会儿,然后兴奋得一蹦而起。他知道,这意味着曾经自以为“遥不可及”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读高中时,《黑客帝国》就是尹旭的最爱,至今还留存在电脑里。那动一下键盘就能翻云覆雨的剧情深深吸引着他,一个炫酷的“计算机梦”就此在一颗年轻的心里扎下了根。
以高分如愿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后,尹旭开始为圆梦积蓄能量。《并行计算实践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等教材书角被翻卷了边,基础课上不时穿插的前沿科技知识让他大呼过瘾,45分钟课下来,他总感觉意犹未尽。
正式进入“天河”团队那天,尹旭兴奋得双手微微有些发颤,亮如白昼的机房里,长达数十米的机箱气势磅礴,持续发出高速运转的低沉嗡鸣;红、黑、蓝、黄色的线路盘根错节,光看着就令人眩晕……新鲜劲儿夹杂着忐忑,他和5名同学一起参加了第一次课题组会。这一次,青涩的他们将以毕业学员的身份尝试着在大咖云集的“天河”团队找到属于自己的“战位”。
但当尹旭开始思考“基于梯度压缩的分布式深度学习通信优化”这个课题时,整个人是蒙的:“这么高大上,我一个本科学员能hold住吗?”
“爱因斯坦推断出质能方程的时候,也就26岁,我不觉得本科生做科研太年轻。研究生能做的,本科生也可以。”指导教员董德尊的鼓励让他悬着的心放下了不少。
“这是团队为本科学员‘量身打造’的工作,它偏重基础,却需要创新。”在指导教员的引领下,科研“萌新”的一切从头开始:学习检索文献,尝试制订方案,在天河二号上“跑”程序……“泡”机房的日子里,一间间透明的实验室犹如一个个攻关的战场,弥漫着浓厚的科研氛围;课题组会的“头脑风暴”,实时展开的探讨交流,凌晨都会回复学员问题的教员……从梦想到现实,每一步都是挑战,尹旭体验着非同一般的感觉。
结束了一天的课题研究,时针已指向晚9点。窗外下着大雨,丝丝凉意袭来,尹旭望着灯火通明的“天河”楼,心却暖暖的。
等待柳暗花明
“‘耶’得太早了。”刚进组没多久,尹旭就发现自己这个“萌新”变成了“铁憨憨”。
“课题时间紧、难度大,没法入手”“文献搜索犹如大海捞针”“英文文献只能看懂短词短句”“某专业知识看不懂”……很快,刚进组时的那股热血就被无情的现实浇了个透心凉。
知识储备不足、英文能力有限、独立思考能力欠缺,每一个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在尹旭面前。“捂脸哭”的表情包也成了他的真实写照。在持续盯着电脑近5个小时后,尹旭面对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嘟哝着:“真是压力山大啊!”他用双手揉了揉眼睛,抹了把脸,沮丧地按熄了显示器,“忙活了一天又退回到从前”的感觉让他心里常常会发出“我太难了”的叹息。
“还是你们经历的失败太少了,其实,这才是科研的真面目。” “正如我们平常看NBA篮球赛,进球次数只是比赛的一部分。无论得分与否,都不能放弃努力。”指导教员敏锐地察觉到尹旭的情绪变化。
静下心来读程序看代码,一点一点啃英文文献,遇到难题做好标记,和同组学长交流讨论……难题被一个个攻破,尹旭心头的焦虑和不安逐渐散去。
平静,有时就是最强劲的动力。从一开始对文献中的各种数学符号和专业用语一知半解,到能够看懂足足1万行代码;从独立设计方案分析结果,到后来自己总结结论撰写论文;从密密麻麻夹满中文注释的英文文献,到终于有了自己的署名成果……尹旭慢慢学会了独立完成一个科研的全过程。
“尹旭,评分为优秀!”“达到了研究生水平!”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现场,尹旭的PPT汇报逻辑清楚、思维缜密,获得在场老师的一致好评。当听到老师念出自己的成绩,尹旭长舒了一口气,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自己这一个月来的跌宕起伏,从暗无天日到柳暗花明,他感叹这段日子过得真是“带劲儿”。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要像自己研究的不断升级换代的高性能计算机一样,成为智能计算领域努力探索的冲锋者。”尹旭的眼里写满了坚定。现在,他的论文已经基本成型,只待润色、送审。
与成长有关的片段
“在‘天河’的日子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会议室里,一场交流分享会正在火热进行。一个个片段,如同慢节奏的电影画面一般,在尹旭的脑海中闪回。
那些片段,与坚持有关。
“嘀嘀嘀……Error……”“又报错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一个月里,尹旭满脑子都在问“为什么”。为了正常运行程序,他进行了上百次参数调试,每次更改少则几个多达几十个错误,一趟趟下来,尹旭感觉两眼直冒金星,“心态快崩了”。就连睡觉,闭上眼睛,脑海中也满是电脑屏幕上黑色的命令行和滚动的代码参数。
“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坚持下去,你就赢了。”和尹旭合作的学长经验丰富,纾解了他的不安。那天凌晨两点,尹旭发现了一个源代码中隐藏很深的“小秘密”:只需要修改某些参数,就能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机器模型也就能更快成熟。“成功啦!”他几乎是以百米跑的速度飞奔出机房,星空下还做了一个握拳加油的手势。
那些片段,与思维相连。
“几秒钟前刚做的工作,怎么就找不着了?”刚接触课题没多久,问号便开始在尹旭心头萦绕。
令人蒙圈的函数命名、纷乱如麻的工作痕迹让他一度很“抓狂”。“函数命名都做不好,谈何做课题研究?”有些摸不着北的尹旭向教员取经。
“在这里,你们要学会‘科研思维’,不管未来走不走科研之路,这都是你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的。”教员的点拨让大家豁然开朗。
为了使函数一目了然,他学着分块查看功能、提前做好设计,用树状图或表格梳理函数用途,将错综复杂的函数重新规整命名……一周的“精耕细作”后,尹旭惊喜地发现,阅读和调试代码果然顺畅了不少。
那些片段,还关乎合作。
一进团队,尹旭就和一位研二学长组成了“黄金搭档”,一个翻译论文、准备材料来打基础,一个负责整理总结、实践创新。“新老搭配,干活不累”,两人通过复现压缩算法,达到了加速机器学习的预期效果。这一刻,他对“合作”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于煎熬处成长,在“崩溃”中蜕变。总结自己在“天河”的日子,尹旭先微皱眉头,再嘴角上扬,最后干脆地说:“痛,并快乐着!”
会议结束,走出“天河”楼,尹旭翻看着自己的朋友圈,发现上一条还停留在那句欢脱的“天河,我来啦!”他抿嘴笑了笑,又敲下了一句简短的话语:“天河,我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