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来到喜马拉雅山麓,总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红杜鹃,盛开的时候像早晨的朝阳一样火红壮美。
官兵们说,这里的红杜鹃是英雄的鲜血染就的,它是祖国边关最美的风景。
在红杜鹃最茂盛的地方,有两座小小的坟茔,是官兵们为了纪念两位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悄悄堆起来的。
烈士守卫着杜鹃林,杜鹃林默默讲述着英雄的故事。
那是一次挑战极限的高原之旅。西藏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尤其春节前后冰雪封路,公路上几乎只剩下运输物资的迷彩车队。部队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探索实战化训练之路。因为驻训地不能冬囤全部物资,只能依托运输力量进行全天候保障。某特战旅军官杨超和士兵张瀚,就是在这个时候请缨参战的。
“我是军需营房助理员,应该带队前往。”
“我是运输连驾驶员,又是共青团员,我要用行动争取入党。”
车队出发了,杨超坐在驾驶员张瀚的车上,车队行驶了数百公里后来到日喀则市附近一个煤场。那天不凑巧,装载机坏了,不能前推只能升降卸煤。杨超说,既然是大块的煤,那咱就往装载机斗子里抱吧。
杨超和张瀚的车拉的本是办公用品,但他俩一直帮助其他驾驶员往车上装煤。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把几台大车都装满了块煤。每个人看上去都像是从煤堆里钻出来的,连口水都是黑的。
车队沿盘山道下山。因张瀚经常跑这条线路,杨超和张瀚的车行驶在最前面。盘山道里高外低,路上还有积雪和暗冰,就在一个转弯处,行驶在前面的卡车因刹车打滑不幸翻下山崖。
车队停下来,战友们疯了似的冲下山崖。山崖有几十米深,战友们把杨超和张瀚从沟底救上来,连抬带抱,沿公路拼命往驻地县医院跑。带队领导边跑边打电话,很快,医院的救护车到了。战友们轮换抱着他俩受伤的头,鲜血把他们的衣服都染红了。
到了医院,经过5个多小时的抢救,杨超和张瀚还是没有苏醒过来……
处理后事时,官兵们情不自禁地想起杨超和张瀚的许多往事。
索朗南珍连长说,那年外训,张瀚开车给连队拉水,每天四个来回,100斤重的大水桶要两个人从车上卸下来,再抬到50米外的连队炊事班,大卡车每次装20桶水,一天下来要抬80桶水。张瀚白天拉水、抬水,非常辛苦,晚上还坚持站哨,经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连队驻训两个多月,张瀚光膏药就贴了一大堆。
张瀚牺牲后,张瀚的母亲来到部队。看着儿子住过的床铺,看着儿子叠得方方正正的军被,看着儿子曾经摸爬滚打走过的训练场,她轻轻抚摸着张瀚的革命烈士批准证书,含着泪说:“我儿是光荣的,他是我的骄傲,下辈子我还送儿来当兵!”
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回忆,那年在外训地,他曾把杨超叫到一边,跟他说改革开始了,干部超编多,他的职务可能调整不了……已经任正连五年半的杨超马上说,没关系,自己还年轻可以放一放。说完,就跑去继续发放被装物资了。
卢睿昕是杨超的妻子,2014年8月,他们在部队举办了集体婚礼。那天快要举行婚礼时,另外七对新人都到齐了,却怎么也找不到杨超了。当卢睿昕穿着婚纱走到炊事班帐篷时,发现杨超正帮炊事班准备集体婚礼的婚宴菜品。
看到新婚妻子有些不高兴,杨超憨笑着说:“我看他们忙不过来,就顺手帮帮忙。”后来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拍照时,杨超深情地对妻子说:“爱工作才能爱生活,爱生活才能爱亲人,我喜欢我的工作!”
杨超牺牲的前两天,卢睿昕给他打电话,电话那头是杨超忙碌的声音:“老婆,我现在有些事,晚上陪你聊。”
晚上11点左右,杨超打来电话说,后天要给驻在山上的弟兄们送物资,等他回来把单位的事处理完就申请家属来队,让她和小孩来部队过个年。可是没想到,那次电话却成了他们最后的诀别。时间过去两年了,卢睿昕仍不愿相信杨超真的走了,她只是觉得他太累了,需要休息……
杨超和张瀚牺牲在喜马拉雅山麓的杜鹃林旁,杜鹃花还在繁衍怒放,这是祖国边关最壮丽的风景,更是官兵们缅怀英烈,用信念坚定守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