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薄雾轻笼。走进赣西南边陲的思顺圩村,便走进了一片红色的土地。巍巍齐云山,绵延着悠远厚重的历史脉络;汩汩思顺河,流淌着生生不息的老区精神。
村子背山临河,虎形岭就坐落在思顺圩背后。岭不高,形如卧虎。岭上静静伫立着一座烈士陵园,中国工农红军年轻的军参谋长王尔琢长眠于此。
踏着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一块墓碑矗立园中,由萧克将军题写的“王尔琢烈士之墓”7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周围的青松翠柏高大挺拔,斑驳的树皮透出一股苍劲,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位红军高级将领的壮志丹心。
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官桥村的王尔琢,从小就目睹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在与反动军阀的斗争中,确立了革命的理想。1924年,21岁的王尔琢辞别了父母和新婚妻子,报考黄埔军校,毅然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
这一走,竟是王尔琢与亲人的永别。在他写给家里的书信当中,有一封让人潸然泪下的“托孤书”:“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信中每字每句,感人肺腑。
烈士墓后方,盈盈翠竹映衬,可见一块青色碑墙。驻足墙前,读罢碑文,仿佛穿越历史的洪流,看到这位红军骁将一往无前、摧锋破敌的飒爽英姿。在思顺圩村民兵连长何显楠的娓娓讲述中,那段纵横沙场的往事,激起我倍加深沉的敬意。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中,王尔琢才华出众。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他率部挺进江西,立下赫赫战功。国民革命失败后,王尔琢参加了南昌起义,而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取得了草市坳、五斗江、龙源口等战斗的胜利。特别在攻打永兴和宁冈的战斗中,王尔琢抓住战机,率领部队急行百里,巧设埋伏全歼敌人,随即奇袭永兴县城,重创守敌,赢得了“飞兵团长”的美誉。一场场血雨腥风的较量,一次次生死存亡的关头,王尔琢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成为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
1928年8月25日晚,为追回被叛徒袁崇全胁骗的两个连,红军部队悄悄包围了思顺圩。为了保留革命火种,让受骗的战士看清真相,王尔琢挺身而出,毅然走进圩内进行劝说。不料叛徒双枪齐发,王尔琢身中数弹,倒在了血泊中,牺牲时只有25岁。朱德闻讯赶来,挥泪长叹“我军失去一位能将”,安排战士们将英雄的遗体葬在虎形岭上。墓碑两侧,镌刻着毛泽东起草、陈毅书写的传世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陵园脚下,一条山间小路弯弯曲曲。1981年,萧克将军途经赣南,从这条小路上山凭吊曾经的团长。寒风呼啸,老将军在墓前泪湿衣襟。他沉重而感慨地说道:“王尔琢烈士的不幸遇难,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损失,他的名字将永远为人民铭记。”
青山埋忠骨,苍松守忠魂。沿着一条林荫道向前,尽头处高耸着一座纪念塔,塔尖的红星熠熠生辉。走近,凝视,208个静默的名字,是这片红色热土从未遗忘的英雄先烈。何显楠家祖祖辈辈生活在村里。他告诉我,这些英烈中有些已经回归故土,也有些和王尔琢烈士一样,长眠于异乡的青山。
岁月不停地流走,但革命英雄的精神光芒,一直照耀着这方神圣的土地,感召着这片老区的人民。红军的后代、年过七旬的李兴太老人,已默默守护了烈士墓30余年,见证着陵园的点滴变化。每逢清明,思顺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前来祭扫陵园,缅怀先烈,把红色火种播撒在一代代年轻人心中。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政府多次精心修缮,今天的虎形岭上松柏繁茂、四季常青。目前,当地正在积极筹建烈士纪念馆,继续深耕这片红色文化沃土。
我在这里生长,也从这里走向军营,如今再次回眸这大山深处的厚重历史,那松柏、碑石、翠竹间倾泻而出的英雄壮歌,深深激荡着我的心潮。俯瞰山下,当年的山旮旯如今新楼林立、交通纵横、绿荫环绕,已是现代化的田园乡村。放眼远处,弯弯河岸边,花开正浓,将这连绵的山岭衬得愈发蟠青丛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