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的历史大势


■杨嘉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论述:“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19世纪中叶,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考察,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趋势。历史地看,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出现“全球化”概念,却以其“世界历史”思想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今天读来依然能够带给我们诸多启发。

进入15世纪,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改变了人类经济社会和交往方式。《共产党宣言》对此有非常深刻的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初稿时,曾计划将《资本论》定为6册,其中最后两册分别为“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这一计划虽然未能如愿实施,但是马克思仍然将“世界历史”思想贯穿于《资本论》中,论证了资本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根本机制及其发展逻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马克思看来,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进程,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的,并由此引起整个资本主义文明的全球扩张。资本作为一种经济权力,在追求经济上全球扩张的同时,必然要将其经济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因为只有如此,资产阶级才能为其资本扩张扫清道路。资本的全球化由此成为整个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扩张过程:“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现代通讯和交通方式变革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塑造了全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地球村”悄然形成,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国资源禀赋得以互补,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各国间密切往来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和人员流。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全球化并非只有机遇,也充满了诸多挑战。1997年,泰国货币危机引发亚洲范围内的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深刻影响了国际经济格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更是对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发展福祉构成巨大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将自身制度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全球化的影响,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升温,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全球化为人类之间的命运相连奠定了基础,把它用于相互攻讦还是团结互助,将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未来。“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想阻挡经济全球化发展,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终将被全球化的大潮冲得粉碎。正如习主席2019年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从各种乱象中看清实质,从历史的维度中把握规律。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不可逆转,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更能体会到这是历史大势。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必将浩荡前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