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手机震动声响起,屏幕被点亮。正在做作业的刘奕良从椅背上弹了起来。他知道,那肯定是妈妈赵晓林发来的微信。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赵晓林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名队员。每天深夜结束工作后,她和儿子微信聊聊天,是母子二人难得的交流时间。
在刘奕良的记忆中,作为军队医院护师的妈妈成天忙忙碌碌。就像这次,妈妈在抗疫一线战斗了50多天,回家后一家人还没好好聚聚,她就又下部队去了。
刘奕良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经常有妈妈陪在身边,自己的妈妈却经常见不着人?
就在刚刚过去的那些日子里,一行行写在深夜的抗疫“家书”,让他真正读懂了母亲。
“不想让您去,但不会阻拦您”
“当我得知您要去武汉的那个晚上,我就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可我知道这是您的工作,所以我忍住了,不会阻拦您……”2月19日,赵晓林抵达武汉抗疫一线的第3天,儿子刘奕良突然给她发来一条长长的微信。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在刘奕良的眼中,妈妈一直是个大忙人,忙着在医院值班、忙着到灾区救人、忙着越洋去维和……3岁时,第一次知道“信”为何物,他便夹杂着拼音给赵晓林写了一封信:妈妈,你再不回来,我都不记得你的样子了。
当时,赵晓林正在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离家已两月有余。这封信最终没有寄到遥远的非洲,但听丈夫打电话转述完信的内容时,万里之外的赵晓林已是泪流满面。
去年,赵晓林随部队赴西北高原执行演训任务。一天,丈夫忙着工作的事,很晚才回家,一进家门就累得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刘奕良委屈地拨通妈妈的电话:“你和爸爸就知道出差、加班、工作,还管不管我了?”
孩子“吐苦水”,听得赵晓林很惭愧。去年年底,她递交了自主择业申请,决定好好陪伴即将上高三的儿子。
不久后,当医院吹响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的集结号时,她却又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我是一名军队护士,危急时刻,无论军人还是护士,哪一个身份,我都义不容辞。”她说。
她本已想好各种理由“说服”儿子。没想到,得知妈妈的决定后,刘奕良若无其事地“嗯”了一声,然后就下楼溜达去了。
“我骗您说我到楼下去转转,其实,刚出楼梯我就忍不住哭了……但我最后啥也没说,因为您是军人,您有自己的战场和坚守。”后来,看到儿子的微信,赵晓林才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
“请您放心,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
决心走上抗疫一线的时候,赵晓林坦言,自己内心其实是纠结而忐忑的——
当时,她的婆婆身患重病,丈夫回老家照顾母亲去了。疫情凶险,自己这一去,不知道何时能回来,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能行吗?
如今的刘奕良个子长得比赵晓林还要高半头。可在赵晓林看来,“长得再高也还是个孩子”。
不过,战斗在抗疫一线,赵晓林没空想太多。她负责的是医务人员防护工作,只要有人进出病房,穿脱防护用具,她都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检查,丝毫不敢分心。
忙完一天的工作,往往已是深夜。这时,赵晓林才有空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给儿子发去问候,了解他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
最初,刘奕良只是简略答道:挺好的。后来,为了让妈妈放心,他也会发来一段长长的语音:“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是个男子汉,请您放心,请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
再后来,刘奕良通过媒体报道,对抗疫一线的工作有了更多了解,他开始主动在聊天中向妈妈“汇报”自己的生活情况。
上完网课后,他会把学习笔记拍给妈妈看,把课堂上有意思的事讲给她听;第一次照着网上食谱做了顿饭,他乐呵呵地向妈妈“晒图”……他告诉赵晓林:“我是军人的儿子,你在前方战斗,我在后方绝不让爸妈费心!”
一家三口,分居三地,赵晓林便建了一个微信群,刘奕良给起名叫“开心堡”。他们在微信群里相互加油鼓劲,“开心堡”变成了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里温暖而坚固的家庭堡垒。
“您明天还要继续和死神搏斗,加油”
3月17日凌晨,赵晓林走出“红区”,发现手机上有10多个未接来电,回拨过去,话筒里传来儿子哽咽的声音:“妈,奶奶走了……”
惊闻噩耗,赵晓林悲痛不已,又满怀歉疚。子夜时分,刘奕良发来微信安慰母亲:“妈,不要太难过,天堂里的奶奶也会为你感到骄傲。早点睡吧,您明天还要继续和死神搏斗,加油!”
抗疫期间,儿子的成长令赵晓林感动不已。她由衷感慨:无畏逆行,不全是因为勇敢,而是有爱伴我出征!
刚到武汉时,赵晓林负责医务人员防护培训考核,经常从一睁眼就忙到深夜。最难熬的时候,儿子发来短信鼓励:“妈妈,要想守住同伴们的健康,可能得付出比平时多一倍甚至两三倍的努力,但我相信妈妈,您能行,您是最棒的!”
在抗疫最吃劲的时候,赵晓林的身心每天都经历着严峻挑战。刘奕良便和几位表哥表姐一起录制短视频,“组团”寄语“疫”线。
儿子的理解,不仅成为赵晓林投身抗疫战斗的动力源泉,也让她对未来有了新的打算。
“儿子,医院想让我再留一年,可能又不能专心陪你了。”抗疫归家后,一次闲谈中她试探着说。
“没事,您是军人,得听组织的;我是您儿子,我听您的。”刘奕良爽快答道。
图①:出征前,刘弈良提议,与妈妈赵晓林留下一张合影。图②、图③:刘奕良用微信写给妈妈的“家书”。 赵晓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