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这是孩子的节日,也是凝聚父母之爱的盛典。
在这个日子里,当无数孩子沐浴着和平阳光,享受着父母的浓浓关爱时,却总有一群孩子注定缺少父亲或母亲的陪伴。他们恰恰是和平守卫者——军人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军娃。
爱默生说,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没有孩子不渴望在父母的呵护下享受五彩斑斓的童年。
然而,对于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职业特殊性注定了他们的童年与众不同。他们的成长里饱含着别样滋味。
于是,我们看到——因为爸爸贾彦军是陆军某部的一名军官,宝宝的第一张满月照就是被爸爸的迷彩服包裹起来,与臂章和玩具枪的合影。因为是军娃,“八一”军徽便不仅闪耀在爸爸的头上,也成了儿子的特殊“胎记”。
于是,我们看到——由于父亲胡甲俊常年驻守在西陲边境,两岁的军娃胡蝶第一次随妈妈到部队探亲,就要一路辗转4000多公里,跨越关山重重。因为是军娃,她的第一次远行,就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过的远路。
于是,我们看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为爸爸是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军医,10岁的军娃乾乾便应急“上岗”,担当起了照顾襁褓中妹妹的重任,换尿不湿,冲奶粉……因为是军娃,他必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提前懂事,尽早“当家”。
有人说,孩子的世界,都是父母人生的投影。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个军娃正是观察共和国军人的一扇扇独特窗口。
走近军娃,便能更好地读懂军人。
走近军娃勋勋,细看她那一幅幅以“我的爸爸”为主题的童画,你能从中看到勋勋对父亲邱黄成纯真的爱与思念,你也一定能从中读懂军人邱黄成纯粹的奉献与牺牲。
走近军娃刘奕良,细细品读他一次次在深夜写给妈妈的抗疫“家书”,你能从中看到刘奕良的成长,看到他对妈妈赵晓林的理解与支持,你也一定能从中读懂白衣战士赵晓林的使命与担当。
读懂军人,方能更好地关爱军娃。
只有真正读懂了军人的奉献与牺牲、冲锋与坚守、阳刚与柔情、热爱与牵挂,才能更理解那些发生在迷彩色童年里别离、思念、坚强和成长。
特殊的军娃,需要特殊的关爱。军娃的身体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他们既是“后浪”,更是“江河”。军娃的成长成才需要的不仅是父母的呵护、军队的优待,同样需要全社会持续的关心关爱。
关爱军娃就是关爱军人、关心国防。愿军娃们成长路上的每一个日子,都是充满着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