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青春之花光荣绽放

——品读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商志勇 殷子寒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团委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斗转星移,青春不老。多年来,一代代青年才俊在这座古朴大院里追梦圆梦。他们代代相传红色基因,从厚重的红色传统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磨砺奋斗中担当使命重任,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

霞光映照着海面,一位怀有7个月身孕的年轻妈妈,挥手告别亲朋,踏上了开往祖国的轮船。

她叫冯翠华。新中国成立后,她响应党中央建设新中国的号召,毅然决然卖掉车子、房子,从马来西亚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冯翠华成为一名军校外语教员。在这里,她还见到了另外3位从国外回来的年轻女同事:英语教员余玛丽、尼泊尔语教员徐曼华、日语教员王曰和。

此后数十年,她们默默坚守在三尺讲台,将青春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我军国防语言教育事业。上世纪80年代,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这“四朵金花”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

一口流利的外语,一颗始终不变的赤子之心,是她们身上最鲜明的印记。余玛丽经常对学生说:“一个问题常常有‘是’或 ‘不是’两个答案,但是对于‘你爱你的祖国吗’这个问题,答案只能有一个,‘是’。”

历经数十年的传承积淀,“学外国语,做爱国人”已成为该校区官兵共同的精神底色。他们把对祖国无限的热爱转化为“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用实干和担当诉说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每当毕业季来临,学校总会收到一封封戍边申请书——年轻学子们主动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去年的毕业分配工作中,学员孟泽阳放弃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航母上工作;学员林锦岱坚决申请到南海岛礁工作,因为“那里有他的梦”……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该校区代代学子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从沙漠戈壁到辽远海疆,从深山密林到大江南北,到处都有他们拼搏奋进的身影。

夜深了,远方的炮火声渐渐隐去。延安王家坪的窑洞里,一群年轻人围坐在麻油灯旁,正在聚精会神地写字读书。昏黄的火苗摇曳,年轻的眼神异常坚定。

那是1938年,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八路军在延安举办日文训练班。战士们白天打仗,晚上学习。弥漫的硝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敌人的语言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战场上,外语是无形的武器。

镜头切换到新时代的洛阳校区。晴朗的早晨,嘹亮的起床号揭开紧张活泼的一天。花草掩映的读书广场上,勤奋的学子捧着课本、高声诵读着各个国家的语言。朝阳下,不同的语音语调交汇在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几十年来,一代代官兵苦学为战、矢志打赢、爱军精武的信念始终如山一般,巍然屹立。

去年8月,新疆库尔勒,“国际军事比赛-2019”在此举行。戈壁赛场,遍地沙石,白天地表温度达40多摄氏度。洛阳校区20余名官兵在这里执行语言翻译保障任务。他们虽然不是比赛的主角,但身影却随处可见。无论是中外之间赛事沟通,还是外军参赛人员起居饮食保障,哪里都离不开语言翻译。

“洛阳校区的官兵顶呱呱!在此次国际军事比赛中,他们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赛后,赛事组织机构的一位领导如此评价道。

心系国防、语言为剑的使命意识,认真严谨、打牢功底的求实风范,创新进取、挺立前沿的豪迈气概……在岁月无声流淌中,洛阳校区官兵独特的文化品格一次又一次被擦亮。

她叫陈丹丹,洛阳校区的一位女教员。去年,她接到赴新疆伊犁军分区伊宁边防会晤站代职1年的命令。此时,她的两个孩子,女儿5岁,儿子刚满周岁。面对任务,她没有二话,安抚好家人,只身赶赴西北边陲。代职期间,她圆满完成各项翻译保障任务,受到边防官兵的好评。

和陈丹丹同时出发代职的,还有英语专业教员陆志阳。他的目的地是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由于翻译人员紧缺,陆志阳来不及调整适应,接到任务马上就上了高原。除了负责保障部队领导参加双边日常会晤外,他还要随连队一起执行巡逻任务。

去年6月的一天,他迎来了巡逻任务中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到海拔5903米的某高地巡逻。那里山体坡度大,地势陡峭,部分路段常年积雪。巡逻途中,陆志阳时不时要弯腰喘口气,部分路段他甚至要手脚并用,在山体上“爬行”。登上山顶巡逻点位的那一刻,他望着边防战士紫红色的脸庞,不禁热泪盈眶。他在代职感受中写道:“那一刻,我读懂了忠诚与担当,心中既有对边防战士的崇高敬意,更有强军可期的坚定信心。”

在该校区去年新年晚会上,这些年轻教员忠诚奉献的事迹,被官兵编进节目中,搬到舞台上,让学员们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5月的校园,已渐渐让人感受到些许别离的气息。不久后,又一批有志学子将从这里奔赴属于自己的战位,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你是否看见我冲锋的背影/你是否看见我从战壕跃起的激情/尽管阳光灿烂、花香醉人/我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冲锋陷阵……”这首由该校区官兵原创的歌曲,是官兵心声的真挚表达,也是他们怒放青春的生动注脚。

上图:该校区官兵将代代学子苦学为战、矢志强军的故事编创成文艺节目《晨读》。作者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