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越是小点位,越要选好“小将”
“咱们连被基地评为‘红旗台站’了!”去年12月,这个消息传到某基地信息通信旅“格尔木连”,官兵纷纷击掌欢呼。
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格尔木连”被表彰的消息很快在全旅传开,大家都说“那是必须的”。
因为旅党委给连队送来了一对好主官——作训科参谋钟浩和优秀指导员佘世俊。
去年7月,“格尔木连”两个主官相继空缺。连队地处青藏高原,离机关上千公里,常年担负着重要的信息通信保障任务。
选谁去?政治工作部拿出方案,党委常委会上一锤定音:“就让他俩去!把最好的兵放在最远的地方!”
他们俩的确是好样的。走上新岗位,连长钟浩带着大家出色完成多场演习保障任务;指导员佘世俊把思想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连队官兵干劲十足。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该旅旅长朱海感到,越是小点位,越要选好那些“小将”。那年春天,为了把“小将”选准配强,政治工作部把全旅花名册扒拉了一遍又一遍,才把一份“精兵强将”的名单报上旅常委会。
一个“小将”搅活一池春水。二营二连九班距离连队远,人数少,却要维护百余公里的通信线路。连队指定专业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士官母小玲去当班长。
“扶上马还得送一程。”副教导员杨彦斌按照“旅抓营带连、营抓连带哨”的挂钩帮带制度,和母小玲结成了对子,手把手传帮带。
母小玲没让大伙儿失望。上任第一天,他就打起背包上线路。“以后,我怎么干大家就怎么干!”他说。
这招真管用,该班负责维护的线路3年无阻断。不仅如此,去年他们还完成了旅“四个秩序”试点任务,经验做法在全旅推广。
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就在大家纷纷为母小玲点赞的时候,他却“每天都感到自己要走到崩溃的边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一个班,事情却不少。训练、教育、管理等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母小玲几乎每天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天天就像“被鞭子抽着转的陀螺”,用尽“洪荒之力”才完成各项任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次调配就感觉‘山穷水尽’,难道每次调整都要去找‘柳暗花明’的路?”就在母小玲感到困惑的时候,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杜浩也在思考:“官兵的成长需要全方位、多岗位锻炼。把能干的那个人按在一个岗位不动,肯定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总是“拆东墙补西墙”,肯定行不通!复盘部队3年来的整体建设,他们尝到甜头的同时也吃到了苦头——综合素质好的干部都去了小散远单位,机关几个科长都在叫苦:“年年都在培养人,年年都在找干活的人。”
此时,不仅旅机关为选人用人犯愁,基层的干部骨干也有“说不出来的苦”。就拿母小玲来说,虽然扎根哨所管理能力提升快,但毕竟专业要素单一,大项任务锻炼机会也少,原来的“长板”竟慢慢变成了短板。
而和母小玲同年入伍的一名战友,背靠连队这棵“大树”迅速成长,两年下来已成为连队的中坚和骨干,还被选送到院校参加培训,拿到了晋升高级士官的敲门砖。与他相比,军龄16年的母小玲在今年年底的士官晋升中,优势和短板两头都冒尖。
如何给“痛点”消淤止痛?既要“能人强哨”,也要“立规治哨”
究竟该如何拓宽“母小玲们”的发展之路?
“靠人治解决小散远单位的那些难题,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分析“母小玲现象”,旅政委李洁指出,只有抓住改革强军的大好形势,在制度层面上多想办法,才能解决小散远建设的难题。
定下决心,他们把“当下改”与“管长久”结合起来,既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又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做到“完善一套制度,解决一类问题”。该旅先后制订出战备值勤、军事训练、思想政治、日常管理等4类20余项制度,每一条都实在管用,有很强的操作性。
如今,虽然离老兵退伍的日子越来越近,连队的“后备哨长”却越来越多。这得益于该旅培养“后备哨长”的一项举措——提前从连队的中士班长里挑选优秀者,作为“后备哨长”进行培养;机关定期组织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一年后,考评合格者即可取得上岗资格,实现哨长岗位的有序轮换。
一项规定被打破,很容易产生“破窗效应”;同样,一项好制度的落地,也会带来“蝶变效应”。
“制度的制订既要紧贴基层需求,又要用好群众智慧,不断总结完善现有的好做法,进而固化为制度规范。”记者了解到,他们拓展一些哨所“借场”的做法,建立“训练场地共享机制”,借用驻地部队、学校等单位的场地展开训练。
“砰砰砰……”一阵阵清脆的枪声,划破了西北大地的宁静。在缺少靶场的情况下,该旅依托8家友邻部队同步展开射击训练,满足了全旅半数以上官兵的射击训练需求。
制度一落地,受益一大片。走进哨所营区,近百个微视频通过远程教育联网系统滚动播放,让大家耳濡目染受教育;学习室里,一名普通战士可以远程在线听到国防大学专家教授的讲座……
制度的力量在于实在管用。为了提高制度的实用性,他们针对小散远单位的实际,努力实现“个性订制”。
记者了解到,线路可通率是通信部队的一个重要考评指标。然而这项考评一度成为许多点位的“痛点”。该旅网络运维科参谋石国宏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的独立哨所几个人就要承担数百公里线路的维护任务;而有的连队几十个人只需维护近百公里线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可通率来“论英雄”,就难以完全合理公平。
多样化的基层,呼唤差异化的制度。为此,他们依据点位人数、维护线路长度等要素进行加权评比,实现了考评方案“一类一策、一哨一法”。
制度管用,但又能管用多久?面对这些规章制度引发的“蝶变效应”,官兵受到鼓舞的同时也在心底打了个问号:这届领导班子这样干,下届领导班子又会怎样?一些制度今天管用,明天形势任务发展变化了,是不是还有生命力?
治不忘乱,才能防患于未然。基层官兵心中这一个个问号,也是摆在该旅党委机关面前的一道道现实考题。
有些难题之所以长期“无解”,多半是因为“自己绊了自己的马腿”
没想到,曾经的担忧真的变成了现实。
去年5月,一项全旅官兵都叫好的制度却突然被叫停了。接到通知,五营通信枢纽站十一班哨长甘怀庚望着远处的大山,一遍又一遍在心里盘算:“明天的晚餐在哪里?”
千里之外,旅供应科科长周胜全也犯了愁:按照标准,有的哨所一天伙食费只有一两百元钱,顿顿“四菜一汤”肯定没戏了。
原来,为了让官兵吃出战斗力,这个旅在刚组建时曾推出“每个哨所每月补助800元到1000元不等”的伙食补助制度。这样一来,哨所餐桌平日里能保证“四菜一汤”,节假日还能会个餐。
然而,这项令基层官兵拍手称快的制度,却在上级的一次检查中被当成问题揪了出来——为哨所发放伙食补助,没有法规政策支持,是“土规定”。于是,伙食补助不得不“暂停”。
谁都没有错。无解的问题,该如何解?
“只要上级给我一条法规制度,我就能彻底解决!”旅财务科科长李书英无奈地说。
李科长的愿望也是军委机关的愿望。记者了解到,就在去年,军委出台一项关于经费标准上调的办法,一举破解了该旅经费连续几年超支的难题。
“上位法”的变化也联动着“下位法”。出于“过紧日子”的考虑,该旅成立之初,一度把连队的经费开支权限定在500元之内。
本是出于“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好意,换来的却是不少官兵的吐槽:换个燃气灶都要饿着肚子等审批,没有经费真的是万万不能的!
后来,旅机关对照上级政策法规,结合基层需求,两次上调经费开支权限,基层官兵纷纷叫好。
“政策法规‘水土不服’的现象还有多少?”记者在和官兵座谈中了解到,全旅各单位的取暖费,最初都是按照机关驻地的标准来发放。该旅机关驻地在南方,而部队所属大部分点位地处北方,还有一些在青藏高原上。
用南方的“那捆柴火”,怎能焐暖北方的“兵心”?
“不能总是自己绊自己的马腿。”该旅领导在实践创新中认识到,有些难题之所以长期“无解”,多半与此相关。政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动态调整、滚动升级。
采访那几日,山城鲜花烂漫。记者相信,小散远单位的春天已经来了!
上图:2020年4月,某基地信息通信旅四营四连官兵在沱沱河畔巡查通信线路。
雎心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