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当兵34年、当班长30年,6次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带出300多名优秀导弹操作号手
●“八一勋章”获得者、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光荣退出现役

最后50米军旅路


■本报记者 梁蓬飞 张 良 通讯员 杨元超

王忠心退役了,他的身后站立起一个导弹人才方阵。李鸿林摄

入伍34年,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王忠心上高原、闯戈壁、钻密林,走过许多难走的路。而眼前这条路,不过是国旗杆到营门口之间的50米,王忠心却迟迟迈不开腿。

按有关规定,士兵服现役满30年可以退休。经组织批准,52岁的王忠心今年光荣退出现役。5月15日上午,火箭军某旅为他举行欢送仪式。王忠心走了34年的军旅路,只剩下这最后短短一程。

前来送行的战友列队两旁,很多人手里捧着红牌子,每一块都写着一个数字,排头这块写着“2020”,队尾那块上书“1986”,分别代表王忠心退伍和入伍的年份。

这是王忠心的“军旅时光走廊”。

在大山深处的军营扎根34年,王忠心早已变得像大山一样沉默。但此刻,真的要告别军旅,王忠心那如黄土地般沧桑的脸庞,没有了往日的平静。

战友们懂他,默默地看着老班长,一双双眼睛闪动着泪光。站在国旗下的王忠心,低头整理了一下军装,深吸一口气,迈出了第一步。

“2020”“2019”“2018”……王忠心走进自己军旅生涯的最近10年。

这10年,王忠心到达了一名共和国士兵的人生巅峰:被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模范士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国道德模范”,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荣获中国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先后6次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同样是这10年,王忠心倾心带出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导弹技术尖兵。

此刻,这些尖兵就站在年份牌下。徐品森、安双彬、汪志锋、张继国……他们之中,有的入选火箭军一级人才库,有的被评为火箭军“百名好班长”,有的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就在两个小时前,该旅又有8名战士晋升高级士官。

看着眼前的“徒弟们”,王忠心欣慰地笑了,他觉得自己可以向习主席复命了——

2013年3月11日,习主席在京西宾馆接见部分军队基层人大代表时,曾面对面叮嘱王忠心:“部队建设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的士官技术骨干。”

两年后,习主席视察某基地,在军史馆看到王忠心的照片,立刻说:“这个兵我认识。”

作为被军队统帅一眼认出的老兵,心里有多大的荣耀,肩上就有多重的责任。

这些年,王忠心牵头成立了“士官工作室”,带领其他高级士官研究破解专业难题,编写新型装备操作规范,帮助单位选拔骨干人才。在他的带动下,15位一级军士长、57个“砺剑班组”、124名“砺剑标兵”竞相涌现;

这些年,王忠心开始走出连队、走出大山,担任火箭军士官学校客座教授,为数千名士官学员授课,教技术、教战术、教带兵,把自己多年摸索总结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

王忠心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不辜负习主席的殷切嘱托。今天,他可以放心地离开了,因为他身后已经站立起一个过硬的士官人才方阵!

在战友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前行,王忠心倒数着自己的“士兵年轮”。走到“2009”时,两个身穿便装的人让王忠心眼睛一亮,原来是他当年带过的兵——黄锋和王立峰。

“老班长——”听到他俩久违的声音,王忠心好像回到了当年。就是那时候,越来越多的地方大学生加入士兵行列。

连队来了高材生,很多班长心里直犯怵,仅有中专学历的王忠心主动把他们要到自己班,先后带出了两个全军重大典型——“科技练兵模范战士”徐海波、“全国优秀大学生士兵”高明。

“当年你送我们,今天我们来送你了!”久别重逢的拥抱,从头到脚地打量,三位老兵互道珍重,三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继续向前,年份牌上的年份越来越久远,手捧年份牌的战士越来越年轻。如火青春让人怀念,燃情岁月浮上心头,王忠心越走越慢——

他也许想起了1988年。那一年,王忠心考上士官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的导弹专业培训。

他也许想起了1991年。那一年,王忠心走上班长岗位,第一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当战略核导弹点火飞天的那一刻,他心中骤然升腾一个信念:“这辈子就交给导弹了!”

他也许想起了1995年。那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已经当了5年班长的王忠心因为超龄失去最后一次提干机会;另一件是他当村干部的舅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这一“落”一“起”,让不服输的王忠心暗下决心:“既然当不成干部,就把班长干出个样子来!”

王忠心做到了!他当班长30年,熟练操作3种型号导弹、精通19个导弹测控岗位、执行30余次重大任务、参加1500多次实装操作,手把手带出300多名优秀导弹操作号手,其中60多名成为技术尖子和专业骨干,12人成长为干部,6人走上旅团领导岗位。

34年一挥间。王忠心走到了营门口,他的面前只剩下最后一个年份牌——“1986”。

捧着这块牌子的,是去年刚入伍的新兵邹圣。1986年,刚入伍的王忠心和他一样青涩,对未来既懵懂又憧憬。

是啊,入伍前只到过县城的王忠心,哪能想到离开家乡后会走那么远,会驾驭“大国长剑”走过那么多高山大川,会走入八一大楼接受表彰,会走进人民大会堂参与国家决策,会坐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而当年站在村口送他的母亲更想不到,儿子这一走,就是34年。

分别的最后时刻到了——王忠心走完了军旅生涯的最后50米!

战友们簇拥过来,“老班长一路顺风”“老班长常回来看看”……一句句祝福,一声声期盼,令人动容。

“敬礼!”战友向老兵致敬,老兵向战友回礼。最后一次凝望营区,王忠心难说再见!

34年,除了短期的休假、出差,王忠心一直和班里的战士睡一间宿舍。他的上铺睡过“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5个年代的兵。他不知道,一旦离开这些兵,房间里没了他们的汗味和鼾声,自己是否还能睡得香甜?

营门口,站着前来接他回家的妻子杨洪苗。两人相视一笑,笑中含泪。从今天起,结婚24年的杨洪苗终于完整地拥有了自己的丈夫。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王忠心和妻子收拾完这边的家当后,便返回安徽休宁老家。

他们的行囊里,装着习主席的深情厚爱,装着习主席亲切接见他的照片,装着他34年的军旅记忆,那是王忠心此生最宝贵的财富。

34年,从终点回到起点;

34年,无数汗水,无上荣光;

34年,“后浪”涌起,老兵不老……

(本报北京5月15日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