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疫”行动,涌现出无数英雄;一部纪录片,使英雄精神得以彰显并传承。
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和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倾力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人民——人民军队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纪实》,一经央视播出,旋即牵动着全国亿万观众的心。
70分钟的纪实长卷,有火速驰援的果决,有敢打硬仗的勇敢,有党旗飘扬的信念,有奋力攻关的钻研,有无微不至的关爱,有众志成城的意志。在60天的摄制周期内,创作团队多次深入“红区”,以纪实性跟拍、人物采访、细节抓取等多种方式,捕捉战“疫”一线真实可感的救治现场画面,把镜头笔触对准以命相搏新冠肺炎疫情、以爱守护危重患者的“白衣战士”,激情澎湃地完成了对战“疫”英雄的时代书写。
一
充分展示战“疫”英雄听党指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战斗风采,是该片的一个鲜明特点。
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行动中的具体体现。习主席一声令下,全军迅疾行动:中央军委成立军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启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密切军地协同,统筹指导一线医疗救治工作。联勤保障部队迅速反应、争分夺秒,上下联动、主动作为,采取超常措施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全军广大官兵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战斗精神,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时间就是生命。从除夕夜开始,陆军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共450人,星夜驰援武汉,陆续增援到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3家定点医院开展救治工作。2月3日起,军队抽组1400名医务人员承担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15名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现地指导医院疫情防控工作。2月13日至17日,运-20、伊尔-76、运-9三型运输机多地同步空运,多个不同方向铁路投送,2600名医务人员分两批抵达武汉,承担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们对军队战“疫”突击力量的“兵贵神速”再次刮目相看。
1400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承担火神山医院的医疗救治任务,在战“疫”一线勇当先锋。武汉火神山医院是观众关注的重点,也是这部纪录片着力表现的一个要点。
片中,许多珍贵的镜头都是摄制组冒险深入病区获取的“战果”。那些散发着墨香的请战书、按在名字上的红手印、党旗下火线入党的宣誓词,见证着党员的战斗精神和决心意志,响应使命的召唤,回应生命的呼唤。那些被誉为“50后”党员突击队的队员李琦、陈萍等是全军肺病、传染病医学专家,在病房改造、流程设计、救治护理等方面,身先士卒,献计献策,第一批进病房、第一批进“红区”,用行动写下无数个“第一”。而活跃在救护一线的众多“90后”护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大考中,堪称“青年生力军”,向党组织交出了合格答卷。
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军队医护人员,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展现了人民军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魄。与病魔较量,用生命拯救生命。正如解说词所说:在这个春天,一张张被口罩勒出血痕的“天使面孔”,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的面庞。因为深爱,所以留痕;因为隔离,所以连心。
二
倾心讲述战“疫”英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服务至上的价值追求,是该片触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片中,“为了人民”这条饱含使命担当的情感线,犹如一道带着能量的炽热的光,贯穿全片,照彻人心。
在中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大楼前,“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句石刻铭文振奋着观众的心。片中“战疫宝宝”的故事,展现出疫情下中国军医在应收尽收、倾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时,视患者的孩子为己出,像亲人一样悉心呵护婴儿健康的绵绵情意。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莫过于被确诊患新冠肺炎的妈妈与剖宫产后未曾谋面的婴儿的第一次“云”相见。二人在同一所医院却身处不同的病房,军队医务人员为了一解母亲的思念之苦,通过手机远程视频连线,促成了母子及全家7口人的“线上大团圆”。此情此景,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生的希望,不仅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延伸,更在治愈出院的七旬老翁身上焕发。“战疫宝宝”满月的当天,正是患者周玉保治愈出院的那一天,出院的现场情景同样令人泪目。
一般情况下,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转到普通感染病房进行一般性的护理和相关检测。由于周玉保老人除了感染新冠肺炎,还是一名尿毒症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因而一直在重症监护室进行相关治疗,直至最终治愈出院。作为第一名直接从重症监护室里出院的治愈患者,病区的医生、护士一同将他送到门口。此时,老人的女儿已早早在门口等待。当老人看到女儿的瞬间,顿时掩面哭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些只是人民军队支援地方疫情防控中的几个片段。摄制组在样本选择上兼顾了火神山医院、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中部战区总医院这4家医院的救治故事。这些故事无不在细节中流淌真情。军队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亲情相守,成为子弟兵和人民深情相依的生动写照。
三
热情讴歌战“疫”英雄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共克时艰的奉献精神,是该片催人奋进的一种力量所在。
武汉封城,往日喧嚣热闹的街市,顿时变得有些沉寂萧条。近千万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数十家医院的医疗救护物资等,需要及时准确保障到位。除却救死扶伤的一线医生护士外,摄制组还把镜头对准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选取了运力支援队一名基层驾驶员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在运输道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点带面地展现出这支运力保障力量龙行大地,驰援武汉的风采。
此外,还有“沂蒙新红嫂”用3天3夜赶做了20吨饺子,连夜赶赴抗疫一线慰问官兵;各省军区(警备区)的民兵配合地方担负起外来人员管理、场所消毒、警戒执勤、物资运输、防疫宣传等任务。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的330多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务人员共同战“疫”在江汉大地,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共克时艰。
一帧帧画面,一句句解说,诠释的是疫情如火,刻不容缓。统观全片,主题鲜明,直抵人心;结构精巧,线索清晰;情感真挚,催人泪下。面对这场全新战“疫”,创作团队紧紧围绕 “为了人民”这个核心主旨进行谋篇布局,通过全景式的分解讲述,音画并进地描绘出军民团结、携手战“疫”的同心圆——从最高统帅到军委机关,再到一线奋战的军队医务人员, 上下一条心,战“疫”一盘棋,密切协同,抢救生命,主旨只有一个——为了人民。
毫无疑问,《为了人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成功之作。成功在创作者对题材开掘的驾轻就熟,对素材选择的深思熟虑,对人物处境的感同身受,对事件讲述的声情并茂。这一切,其实是对创作团队深入战“疫”一线,历尽艰辛、精心创作的应有回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从开篇那期盼春天的稚嫩童声,到结尾护士掀开窗帘的无限春光,首尾呼应,气贯长虹,形成自然之春与心灵之春的和谐共振。
为英雄点赞,为人民放歌,为时代书写。《为了人民》创作团队深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把这部纪录片打造得昂扬奋发、荡气回肠,给人以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奉献伟大时代的雄心和力量。上图:纪录片《为了人民》剧照。
记录真实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李 臻
真正进入到“红区”,走近身处污染区的医务人员和忍受着病痛、在生死一线徘徊的患者时,你才会真正感受到那份真实。耳边充斥着各种仪器运行的“嘀嘀”声,满眼尽是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我试图将注意力集中在拍摄本身,寄希望于此能减轻精神的压力与内心的紧张。
不得不说,“战场”环境的特殊性限制了我们的拍摄。在这里,我们不能携带太多拍摄设备以呈现更好的视觉画面,不能根据实际拍摄需求更换镜头,甚至不能更换电池。清晰是画面的底线,可是哪怕这点在污染区的病房里都难以完全实现。密封的防护服,层层叠加的防护装备,加上拍摄时摄像机的搬运、走动,让我们很容易身体发热进而出汗,眼镜外加护目镜,护目镜外加护屏,雾气慢慢凝结。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这层防护给病房里时常要进行注射、插管、做ECOM等救护的医生、护士们带去的负担。
由于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特殊性,我们与采访对象需要面对面交流,在无污染的“绿区”进行采访。这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感,在沟通交流中也渐渐走入他们的内心。坐在镜头前的每一个人,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我们虽然无法像医生、护士一样救护患者、挽救生命,但是作为军事记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靠近他们,体会他们的感受,用心记录这段历史。
也许若干年后,再去回想这60天里发生和经历的一切,我们很难记清楚每一个细枝末节。但是这两个月以来的每分每秒,都将成为一次特殊的经历,凝结成更加鲜活、饱满的人生元素。
镜头里的故事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李 杰
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拍摄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时,我亲眼目睹了一位患者在看到解放军医护人员时哽咽的场景。而我能做的,就是用摄影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
在拍摄过程中,我看到了军人的坚韧,看到了军人的担当。这场战“疫”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让我的眼眶无数次湿润,让我强烈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
我自豪成为了战“疫”一线的军事记者。我用镜头记录下最美天使的动人瞬间,为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留下英雄的故事。
出征风雪送,归来迎春风!
走进ICU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刘中阳
由于是重症监护室,这里救护的都是病情最严重的病人。当你用镜头默默记录的时候,也会被这种紧张氛围所感染。你会感受到,在场医务人员的每一次奔跑和呼喊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同死神较量。患者的每一次呼吸、监控仪器上跳动的数字,似乎都在传递着“我们也在努力配合,我们也要加油”的信号。
一次次变焦,一次次挪动机位。我力图捕捉现场每一个细节。但护目镜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视线逐渐被雾气遮挡。头和耳朵被勒得很疼,强烈的呕吐感袭来。此时,身边的医务人员依然在紧张地奔走忙碌。
大概3个半小时,我们结束了拍摄,离开ICU。经验不足的我们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监督下脱掉身上的防护服,而脱远远比穿的要求更加严苛。40多分钟后,当摘下口罩的一刹那,那种被包裹的疼痛感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回头看看和我们一起出来的护士,她们额头和鼻梁上被勒出血印。我问了声:“疼吗?”她说:“没事,已经习惯了。”一切都是那么轻描淡写,但这句“习惯了”让我当时鼻头一酸。那一刻,我也更加理解了什么是“白衣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