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也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心理冲击。全程参与救治的解放军第980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周小东表示,从治疗实践看,健康心理是战胜疾病的一味良药。
记者:什么是健康心理?
周小东:健康心理是能引领个人健康成长,较好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心理能力。通俗点讲,就是个人能够了解自身状态、合理认知、情绪稳定、工作和社会能力符合责任要求。当一个人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时,其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就会和谐相处,身体健康也就有了保障。
记者:为什么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健康心理会带来哪些影响?
周小东:我们通常认为人是身心一体的,应从整体角度看待健康概念。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心理可以从认知、情绪、行为等多方面影响人去适应环境。合理认知能使人理性看待环境变化。面对疫情,合理认知会促使人们了解疫情发展的演变规律,制定科学的控制办法,减轻因恐慌导致的焦虑、紧张等情绪。稳定情绪可以调动人体抗病潜力,提升自身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从而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在此次新冠肺炎的临床救治中,医护人员普遍有这样的感受: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正视和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患者,康复效果都比较明显。相反,整天闷闷不乐、担惊受怕的患者,治疗效果易受影响。
记者:健康心理是战胜疾病的良药,但有的人对健康心理存在认知误区。请问如何区分心理亚健康和心理障碍?
周小东:心理亚健康处于心理不健康到健康的过渡状态,是指心理在内外压力的影响下,不能完全自我调节,常出现一些短时间的心理不良反应。心理障碍是心理状态已经出现病理症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需要进行医疗干预的情况。心理亚健康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负性情绪体验,如焦虑、抑郁、易发脾气;也会出现一些不合理观念,如过度概括、绝对化思维;还会出现敏感多疑等心理行为表现。心理障碍则是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基础上,没有接受心理干预,或已经失去应对内外压力的内在调节能力后,进一步加重演变成疾病状态,如抑郁状态转化成抑郁症,焦虑反应演变成焦虑症等。心理亚健康是正常心理范围内的心理变化,积极干预可以好转,在接受科学调节后即可恢复。心理障碍是病理变化,需要接受专科临床治疗。
记者:出现心理问题后,如何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周小东:对于疾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心理问题也同样如此。消除或减少病因,以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具体来说,首先学会自我调整心态。当出现压抑、烦躁、消极、困惑等情绪时,要自我分析压力来自哪里。同时,多与亲人、朋友、同事沟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其次,学会控制情绪。多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还要重视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健康心理?
周小东:健康心理能使人承担责任、有效工作、合理交往,进而促进社会关系改善。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大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是完善自己的认知。对自己进行评价。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能够自信、阳光、乐观地面对生活,那么要保持这样的认知,继续努力下去。在生活中不要过分自卑,害怕别人否定自己;也不能过分骄傲,阻碍自己进步。
二是善于表达。出现负面情绪后,不要隐藏自身感受,试着把情绪体验表达出来,可以告诉战友,也可以告诉家人。表达是帮助自己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实在不想说出来,试着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心理变化,这样也能帮助我们减轻不愉快的感受。
三是释放情绪。释放情绪并不是指随便和别人发脾气,而是当自己存在负面情绪或感到不满意时,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使自己心情舒畅。
四是主动转换环境。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情绪压抑时,可以到外边走一走;心情不快时,可以听听音乐等。
五是接纳自己。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时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身处困境时自我鼓励、情绪不佳时自娱自乐、遇到问题时主动去解决,都能使人情绪好转。
六是善待别人。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在生活、工作中被人误解时,不要急躁,学会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良好心境,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关心、帮助他人。
此外,还要把生活安排得有规律、有节奏。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动力能刺激身体各部分器官协调平衡,使心智处于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