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斗力生成中的文化支撑


■乔红霞

军事文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战斗力生成的视角看,如下几个互相关联的逻辑体系,应该引起重视。即信念与价值观体系、军人身份认同体系、目标与使命体系、军营文化环境生态体系、心理建设体系。

信念与价值观体系是军人心理素质、个人能力与行为的掌控器,其解决的是军人价值追求的问题。个人的心理活动、效能和行为都受到信念和价值观的左右。换言之,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就会催生什么样的军事能力和行为。

军人身份认同体系回答的是“我是谁、我们是谁”的问题,它关乎自我定位与立命之本。身份认同如同种子,种植了什么种子,才能长出什么树苗。例如,我军有“人民子弟兵”的身份认同,也就有了解放上海时,战士们在细雨中露宿街头;抗洪救灾时,官兵奋战在抢险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军队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等自觉的行为表现。

如果说身份认同是种子,目标与使命则是种子的基因。目标与使命体系解决的是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问题。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孕育形成的。“为了谁?依靠谁”,这两个朴素的问题,连着人民军队从哪里来的“基因原点”和“价值原点”。“为了谁”,这是永远不变的宗旨本色;“依靠谁”,这是永远不变的胜利之本。

军营文化环境生态体系主要包括军营里的物化环境和管理、创新、学习等“软环境”。“软环境”对一支部队的战斗力生成有着深刻影响。例如,延安时期“人人处在学习之中,时时体现学习之风”的学习环境;在历次群众性大练兵活动中,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催生了很多贴近实战、提升作战效能的战法训法等。

心理建设体系解决的是官兵士气问题,关乎军队的精神风貌。军人经过锤炼,尽管军事能力会得到提高,但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和左右。就像一个狙击手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支撑,他在实战环境下就可能无法发挥出平时的训练水平。现代战争中,官兵心理素质能力与精神意志的状态,对战斗力生成影响非常关键。

上述几个逻辑体系对战斗力生成都有直接影响,互相渗透,且须长期累积方能形成合力。因此,强军文化建设须把握这些关键环节系统发力,最终助推战斗力的有效生成。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